熊玲:親密關係,誰是紐帶誰是殺手

親密關係泛指有血緣的親子關係,和非血緣的戀愛、婚姻、閨蜜關係。這裏談及的是婚姻與家庭關係。

從情感感覺的角度,親密關係是一種實際或幻想的共生關係,即使兩人不在一起,想起對方也感覺到溫暖親密。現實中,唯有婚姻關係難有這樣的感覺,大多數戀愛步入婚姻後,逐一發展成了各樣式的衝突關係。

人們通常認爲,婚姻走向衝突直至分裂,是雙方性格不合,是價值觀、生活習性差異大、出軌等原由。這不過是表因,根源在於雙方或某一方的心理未成年,還處共生期的絕對依賴,所以對鏈接需求必須是親密無間,才感覺安全。這一“共生依賴”纔是親密關係的隱形破壞者。




1 共生依賴的強迫性重複

借電視劇《虎媽貓爸》來闡釋這一觀點。該劇反映了一種養育特點:母親老虎般的嚴厲苛刻,父親溫和的包容與妥協。該劇揭示了中國式的教養模式:一個虎媽貓爸的女主之家,產生出下一代的虎媽貓爸;一個狼爸貓媽的男主之家,也產生出下一代虎媽貓爸。兩家結爲親家,有了第三代的獨身女茜茜。茜茜7歲上小學時,兩家的兩代成人,包括姑姑舅舅齊上陣,圍繞教育問題,他們雜音四起,狼性虎威貓味肆虐,衝突不斷。

他們衝突的後面,呈現了兩大怪狀。一是,中國家庭沉溺於權力之爭而缺乏情感交流。家庭成員,均處於角色混亂、地位危機、權力失控的狀態,他們分別高舉“愛孩子”“爲孩子成長”的旗號,奮力爲自己的話語權抗爭,爲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吶喊。二是,中國式家庭紊亂的親密:親子關係大於夫妻關係,各類關係相互侵犯。

這樣關係背景下的孩子,亦有兩大能力被阻滯:一是愛的能力;二是人際需求的辨識能力。如有些長大了的孩子,他們於人際中仍是小孩狀態,唯我獨尊,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

爲何,我們的父母一愛就亂,一管就死?隔代父母的養育會瓦解正常養育?家庭又何以是親子關係大於夫妻關係?單就這現象本身已不正常,它們像關係顛倒的種子,埋下了今後關係衝突,直至瓦解的隱患。

中國文化創造了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情結:戀兒女,或叫依賴兒女情結。父母的人生觀是依賴兒女“好”自己才感覺好,依賴兒女有“出息”自己才感覺有價值。這情結的牢不可破,是受千百年來老無所依、養兒防老信念的支撐。發達國家不用防老,人少了許多憂患,我國的家庭卻有不少防備情結。

中國文化也導致父母對“愛”有很深的誤解,以爲付出就是愛。卻不知,付出是對成長的制約,當長大的兒女缺乏獨立與愛的能力時,父母反責怪兒女無用。制約孩子獨立機會的“愛”,如何不是成人在無意識層面,想方設法拴住兒女在身邊,自己才感覺安全呢。

因此,爲何有共生依賴的強迫性重複?爲何在新的家庭裏,依然是親子關係,這包括自己跟孩子、跟父母的關係,都大於夫妻關係?這背後正是那牢不可破的,戀兒女-戀父母的共生依賴的循環。我們並不陌生,許多成年人結婚了,仍住在原生家,即是隔代分家了,也普遍存在,人在婚姻新家,心在原生家庭,即使結婚很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孩,但彼此仍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原生父母一樣,渴求或索要被關愛。

進一步理解,父母做不到放下兒女,正緣由他們世世代代被形成的那份感受:與兒女共生纔有存在感、重要感。通過《虎媽貓爸》我們看到,這樣的家庭以及家教,令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有共同的難受:壓抑,不自由。我們也應透過《虎媽貓爸》對教育模式有所反省:父母以錯位的角色和理念,控制性的教育孩子,孩子可能成爲他們“愛”的犧牲品,如罹患抑鬱、物質依賴等心理障礙。

心理未長大的成年人,無論在建立親密關係的初期,還是結了婚,都有可能因爲不斷被激發、被喚起的他們極爲熟悉的“共生依賴”感,而死心塌地尋找、依賴父母似的對象,以及父愛、母愛一樣的情感。在新的婚姻家庭,共生關係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失衡,乃至分裂。



2 親密無間,愛之陷阱

親密無間,本指關係的親密度,如嬰兒與母親之間共生般的絕對甜蜜和安全。事實上,任何親密關係都難以做到。但還是有很多戀愛和婚姻中的人,尤其是女性很強求親密無間,甚至把它升到人格高度,認爲表示夫妻有信任,就不能有任何祕密。用公式表達就是,心藏祕密=心懷不軌,親密無間=絕對信任。

我們發現那些親密關係的漸漸疏遠,恰是女性對親密無間的強求與執着。例,N女士說,她結婚5來那份親密無間急速減退,越來越感覺丈夫的沉靜、甚至冷漠。她爲了防患於未然,不斷的找丈夫深入談話,勢必敞開胸懷地談:你爲什麼變得沉默了,爲什麼對我不如從前,是不是外面有人了,是否精神出軌?質問式的談話,丈夫亦然沉靜緘默,這激怒了N女士,她開始潑婦般的發泄,最終他們都無法忍受對方而離婚。

從執意親密無間的女性身上,我們看到了另一執着:嬰兒式自戀。她們彷彿活在童話般的二元世界,那裏是一塊淨土,沒有陰影和分歧,只有融合。

若說每個成人身上都有小孩情結,那在強求親密無間的人身上,很明顯有個共生依賴症患兒,以至他在冷酷、複雜的成人關係裏,總會感到強烈的不安全,所以才那麼執意關係的親密無間。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在嬰幼兒期有兩種情形可導致共生依賴症。一是與母親未經驗必要的分離,或是過多體驗到分離,尤其是被嫌棄被被拋。這些情形下,孩子的內心經驗着深深的分離恐懼,這份恐懼又迫使他們產生一些奇特的人際模式,也叫防禦模式,如:過度依賴人,不敢獨處,或過度迴避人,不敢與人親近。

我們不妨說,婚姻中的他/她對親密無間的渴求,僅是一種遙遠的對愛的呼喚,一種幼稚的共生需求的表達。作爲現實要求,親密無間則是一種愛的陷阱,它不僅窒息人的獨立需求,也能瓦解平等的二元關係。

3 誰是親密關係的紐帶?

首先,未必是孩子。我們知道,有很多不太好的婚姻,雙方本想離婚但爲了孩子纔沒離,也有爲了保住不太好的婚姻,而把孩子作爲維繫關係的紐帶。有些即將分離的婚姻,孩子也的確起到了維持關係的紐帶。

如果本身就是和諧的婚姻,孩子則是增進婚姻穩定和幸福感的砝碼,是婚姻的錦上添花;如果已經是分裂邊緣的婚姻,若把“爲了孩子”作爲不離的理由,那麼孩子僅僅是維繫婚姻的一根脆弱稻草。

其次,真正維繫親密關係的紐帶有兩點:尊重差異,愛對方的整體。或許只有一點:尊重差異。因爲做到了這點,纔可能做到愛對方的整體。就像慾望,先滿足了生存需要,才能滿足精神需要。

人們通常以爲信任、責任、甚至不講回報的付出,是建立和維護親密關係的紐帶。這沒錯。仔細想,那些衝突或分裂的婚姻,他們在進入婚姻前都很明白這些道理,也試圖在那樣做,但就是沒做到。久久的做不到,自有了親密的疏遠、關係的破碎。

若深究,這並非他們沒有責任心或口是心非,而是缺乏那份基礎能力:尊重差異。這一尊重,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謙遜態度,而是對人的欠缺有容納力。

關係的矛盾升級,不過是裂口逐一擴大的結果,源頭始終在人心深處的信念:缺陷令人嫌,不配尊重。相互攻擊的親密關係,也一定是彼此痛擊對方的弱點。

很奇怪,我們對陌生人,對非親密的熟人的缺陷,要麼是漠視,或竊喜,要麼抱持寬容,或予幫助,而對親密對象的缺陷,爲何如此不容呢?

這無疑說明,同情和接納人的短處,是人的本性和能力。而在親密關係裏,這能力卻脆弱不堪,又說明人性的軟弱,是不容忍自身的短處。解決這一悖論難題,應該不是培養什麼能力,而是自我認識的改變,只要能意識到,尊重和接納人性中的軟弱、缺陷,是人的基本所需,那容許差異的胸懷便開始在打開。

我們無法消除差異,正如無法做到完美。如果把尊重缺陷、容納差異作爲維繫親密關係的基本紐帶,那這一紐帶是靠雙方都有自我認識,共同打造而成。我們也只能期待,當滿足他人被接納的需要,變得跟自己被接納的需要一樣重要時,愛對方的整體就出現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