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兒一同成長]育兒反思第11篇

育兒反思第11篇:

今天六一兒童節,學校下午沒有上課,孩子們演節目、看節目、喫零食,玩的不亦樂乎。晚上老師們都沒有佈置作業。孩子們很高興。

我們到了家,我開始燒晚飯,孩子們選擇看書,哥哥看《擺渡人》,弟弟看《彼得兔》。晚飯過後,弟弟練琴,哥哥複習語文第七單元。

這期間,弟弟練琴有點情緒,他也想先複習語文。我考慮到他這周練琴時間沒有哥哥多,明天就去上鋼琴課了,有的他彈得還不是很到位。

但是,他沒有這個想法,彈了一會兒,就開始有情緒,在琴凳上扭扭捏捏的,彈一遍,手就離開琴鍵了。

我看見這樣的狀態,心中慢慢升起了怒火,剋制地對他說:

“小寶,我們這周的練習時間不多,明天就去上鋼琴課了,有的還彈得不好,你現在這狀態好嗎?”

“我在彈呀,怎麼了!而且我想先複習,等下再練琴。”他氣呼呼地說,還是先讓他練琴的梗。(但剛纔兄弟倆都不願先練琴,我就讓弟弟先練)

“你等下再複習不也一樣嘛!”我嗓門提高了一點。

“爲什麼我先練?哥哥就先複習?”他更加不悅地辯駁。

“有些地方你彈得還不夠熟練,媽媽想讓你,多彈一會。”

“我彈得可以了,不想先彈……”

“好!趕緊去複習,今晚不准你練琴了……”沒等他說完,我一邊合上琴蓋,一邊氣急敗壞地說道。

……

這場練琴就以失敗結束,時間也浪費了一些。

反思:a.一開始我命令式的讓他練琴就不對,孩子肯定會有情緒,我應該用舒服的方法,讓孩子接受。有時候簡單粗暴的方法看似快,但雙方有了情緒再做事,執行率更慢。

b.孩子有了情緒,我沒有接納和傾聽,溝通的語言,都帶有情緒,而且都指向孩子,都是“我覺得”的信息,“包辦”了這件事。不接受孩子的想法與安排, 不尊重孩子。

哥哥複習期間,我陪他一起復習課時作業,之前他沒有做這件事,現在進行整個單元的錯題訂正與整理,任務有點多。我幫他批改,讓他訂正與整理。(之前讓孩子自行檢查、批改。但漏掉一些錯誤,這方面還要慢慢放手,孩子還需要練習。)

就在我批改習題的時候,我覺得很簡單的題,孩子居然做錯了。我脫口而出就會反問這些問題:

這個題怎麼做錯了?啊?這麼簡單?
這道題怎麼漏寫了?有沒有“有序”做題?
這個審題要是再認真點,就不會錯了!
……

孩子聽了這些,當然很反感。他情緒怎麼會好?怎麼會很有興趣的訂正錯題與整理?

反思:a.我首先要接受孩子的“錯誤”,不管簡單還是難題,再次要肯定孩子做對的題。(這點總是欠缺,需常練習。但後來陪弟弟的複習中,及時肯定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情緒很好。)

b.錯題的背後,我要去引領孩子找到做錯的原因,再找到解決方法,纔是進步。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嘮叨孩子。比如,閱讀理解中的“文中劃線”題,孩子漏做(不止一次了)。這是習慣、態度問題了。

總結:我還是要多寫筆記,有時落下幾天沒有做,就感覺退步了許多。每次寫下來再反思,能夠更清晰地發現自己的錯誤,發現了錯誤才能改正並慢慢進步。

我要多看見孩子優秀的地方:今晚即使沒有作業,但複習都是他們主動提出的(他們也明白落下好幾天沒有複習的這件事)。這件事明天要表揚、肯定孩子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