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怎樣生活

今天小包子同學和我們分享了關於死亡等人生問題,從她自身的成長角度去深刻理解人成長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我以爲今天的話題會很沉重,所幸小包子的分享中死亡的字眼很少,她沒有從《西藏生死書》這個去談死亡,而是更多地分享了對幸福、健康、財富的角度講了自己的感受。

關於死亡,不僅是讓哲學家着迷的主題,也是史學家必不可少的研究對象。對哲學家而言,死亡是生命的對立面,是與萬有相對的空無,是一個無法企及、無法感知卻又無法否認的存在。如果將死亡視爲一個生命終結歸無的譬喻,那麼它就像是放學後離開了學堂的學生,或是下班後離開單位的職工——學習也好,工作也罷,這些加諸己身的外物被死亡一一拋在身後,最終,自我的肉身和意識也被拋棄,只剩下純粹的死亡。而對史學家來說,最重要的職責之一,便是跟在死亡之後,去撿拾那些被它拋諸身後之物,將其片片拼湊起來,通過追溯這個人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印記,讓已經死亡的生命再度呈現在生者面前,並且以生者的視角賦予亡者死後的意義。

   而死亡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或者對於我本人來說,我更欣賞大大對其的態度和行爲,大大說他的墓碑上將會刻下這樣一段文字:這個傢伙活死得很坦然,他實現了自己所有的目標。大大說他之所以離開央企,正是因爲他人生有了三個新的目標,這三個目標是他一生的目標。由此我聯想到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每個人更多地是多思考我該怎樣生活。

“我該怎樣生活”這個話題至少包含一個追問,那就是我的一生將由哪些活動組成。這涉及我對生活的一般刻畫和一般看法,這種刻畫和認識不可能只侷限在一個人自己身上,我們同時也在琢磨別人的生活。比如琢磨我所仰慕的人是怎樣生活的,也在考慮一般說人該怎樣生活。我們不能假裝我只管我自己該怎樣生活而對他人該怎樣生活不抱任何態度。就像茜茜公主,她在盛和熟工作,早上她提到她每天都會背誦稻盛和夫先生的六大精進,她覺得目前已經深入骨髓,對她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定的指導作用。所以我們在思考“我該怎樣生活”的同時也要思考“人該怎樣生活”,也就是平衡好個體與整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比如贊哥提出的我們要學會享受公共財富帶給個人的愉悅和幸福,誠如贊哥一早在大樹底下和大家分享他感受到這棵大樹給他帶來的陰涼與寧靜,而這種當下的狀態很多人稱之爲幸福,當贊哥內心與這棵大樹融爲一體時,這個公共財富的價值也就隨之實現了。

這些年來,我很喜歡一個觀點,就是處理好兩種關係,一是與自己而言,處理好與情緒的關係,二是與外界而言,處理好與他人 關係。而這兩種關係又迴歸到“我該怎樣生活”和“人該怎樣生活”。“人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在蘇格拉底那裏是哲學的核心問題,因此也稱爲蘇格拉底問題。他經常跑到古希臘的市場上,和老百姓討論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德,什麼是美好的生活。在《論語》中我們也看到,孔子和弟子們交流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包括道德的、政治的、人性的,他們都非常接近生活。

“我該怎樣生活”於我而言,有三位學者給了自己很大的啓發,一是饒毅,二是陳嘉映,三是季羨林。饒毅說我們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所以我們的一生要做有意義的事和做有趣的人。陳嘉映提出的良好生活是我接下來的努力方向。美國有位哲學家曾說過,美好的生活就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這和大大今天特別提到的蘇軾臨死前的回答如初一轍。良好的生活不是一個答案,給你一個現成的答案去生活,生活肯定也有枯燥無味的時候,生活充滿了豐富的可能性。良好的生活要求人們擁有一定的品質,勇敢、骨氣、不隨波逐流,這些東西會成爲良好生活的一些組成部分。另外,良好的生活是必定有痛苦的成分在裏面的。是痛苦使快樂變得有品質,從而提升到幸福。在思維上反對教條主義,在生活上遠離低級慾望,才能追求到良好的生活。季羨林提出的三不主義和特別祕方,也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極好方式。

我們爲什麼心懷與衆不同的理想,卻走向了千篇一律的人生?一個現代人,如何在成就感和幸福感之間找到一個均衡解?我特別喜歡劉擎老師給出的一種解讀:選擇這樣一種安靜的生活,它仍然是一個自覺的選擇,不要有攀比心,這也是一種對哲學的思考,否則的話,所謂的佛系生活,低慾望生活也是人云亦云。劉擎老師認爲要選擇這種安靜的生活,它仍然是一個自覺的選擇,纔可能持久,所以哪怕是這種好像很消極的生活,它也基於一種哲學,如果你把它過成一個有意義的生活,你依然需要一種自覺的,清醒的哲學思考。也就是楊同學提出來的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能量層級。有了能量的加持,加上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死亡或許對我們來說或許就顯得沒有那麼恐怖了,在這條終結路上,我們也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塵歸塵,土歸土,及盡繁華,不過一掬細沙 天上天,人上人,待結碩果,已是滿臉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