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榮強亂彈《論語》學而篇12:禮之用,和爲貴

文/樊榮強

《論語·學而第一》第12節: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是孔子的一個弟子,他又來代表孔子發言了。他說,“禮之用,和爲貴”,禮在儒學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孔子的學說被稱爲仁學,也被稱爲禮學,禮是儒家倫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禮指的就是人的行爲規範,可以是約定俗成的,更多的是由官方制定的行爲準則。尤其在沒有法律之前,就靠禮來指導和約束人的行爲。“禮之用”的用,就是指功用、功能,也可以指用途,還可以說我們拿它來達到什麼目的。“禮之用”就是我們拿禮來要達到什麼目的呢?目的就是“和爲貴”。和就是和諧,禮是拿來達成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的,這是最重要的功用,最重要的目的。

“先王之道,斯爲美”,就是有子講,以前那些君王他們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斯”就是講和諧,這是最值得讚美的。“美”指的就是讚美。“大小由之”這句話不大好理解。這個地方其實應該加上一個“但是”,但是什麼呢?如果任何事情,不論大事小事都以和諧作爲標準,都以和諧作爲目的的話,那是有所不行的,有時候也是行不通的。換個說法,就是我們在用禮來治理社會的時候,雖然要以和爲貴,以和諧作爲目標,但是還是要有些底線。沒有底線的話,容易導致一團和氣,不講原則,和稀泥,人們可能就沒有禮了,就不講禮了。對不對?

有子接着再講,“知和而和”,什麼意思?就是你爲了和諧而講和諧,這個時候你講不講禮。因此,“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爲了和諧而求和諧,不用禮來節制,保持某一個底線,“亦不可行也”,即也是不可以的。這就是整段話的意思。

這裏我想說,就我們日常的講話來講,也是要守禮的。不守禮就是沒有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會出現不和諧甚至嚴重的衝突。現在有很多所謂的禮儀課,有些人去報名學習,有些單位也請禮儀培訓師去講禮儀課程。這裏面的這個禮,指的是禮儀、禮節,它拿來幹什麼用的,是拿來讓我們和諧的。我想結合說話,怎麼做到有“禮”?給大家三點建議。

第一是要學會讚美。我們跟別人講話的時候,如果你不會讚美別人的話,兩個人聊天、對話,包括談判,或者你站在臺上講,下面坐着一大羣人聽,你不去讚美他們的時候,雙方的關係往往是有距離的,不和諧的。比如現在有些外國領袖來訪或者發表春節致辭,他要說兩句中國話,用洋腔說:“你們好,春節好!”一些歌星到一些城市去開演唱會,開始登場時他跟觀衆可能用方言打招呼,或者說我告別愛這個城市,特別喜歡這個城市裏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爲了製造一種和諧的關係。

第二是要謹慎批評。我們在談話過程中,可能別人有不同的觀點,但你不要輕易去批評人家,因爲當你一批評的時候,人和人之間就可能產生對立,對方可能努力去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而不再管你的觀點究竟有什麼價值,於是和諧就沒有了,你們之間的討論就很難真正的深入下去,那個時候,你們可能都是在爲了面子,各說各話。

第三是要審時度勢。這就是該說還是不該說的問題。有些人有一些場合,可能身份不如人家高,或者學識不如人家,說話就感到很困難,不知道自己該說還是不該說。這裏的基本原則是,如果你在某個場合身份卑微一點,第一,你不要主動先說話,只要當別人點到你的時候才說,好,我來發表一點不成熟的想法;第二,要時間上儘量簡短,因爲你在那個場合沒有資格長篇大論;第三,一定要謙虛低調,以便你認爲自己的觀點比現場的那些領導還要深刻獨到,也不能自信心爆棚式地講出來,我認爲怎麼怎麼樣……千萬不要這麼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來確定該不該說和怎麼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