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论语》公治长篇

自《论语》里仁篇后,都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的,在简书无法上传视频,大家可以去《自己把握的人生》公众号观看与阅读

1、公治长:可妻也

1、公治长的能力:解百禽之语

1、为什么进过监狱的人能够成为孔圣的女婿。

①、被社会、国家误解,深居缧绁

②、合理的安排其自身的天赋能力,供给国家、世界、社会以正面的用处。

不因社会、国家的片面理解而去决断一个人的存在意义——人必须遵守做人的原则,这个不管在什么时代,年代都是必须做到的事情。

2、南容:以其兄之子妻之

世道清明时,出仕;世道昏暗时,入俗。

看透一切:世道——清明/昏暗

首先看透的是:世道,随之做出正确选择。

3、子贱:斯焉取斯

社会(身份)道德和人为(身份)道德

人的第一身份是人×

人的第二~N身份是社会身份√。

求己,不求人(社会、国家、世界)

4、子贡:胡连也

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一样,有所限制。

君子:博学

朝夕。

器皿:无限放大——宇宙

孔子:如果是真正的君子,通过向孔子学习之后,自己去悟得关于天地、宇宙等的事情。

器皿:从盛饭的器皿当中延伸到整个承载人类、天地、地球的最大的器皿——宇宙。再缩放到人类的维度,我们会看到人类所能够学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在拥有了向孔子学得的人类的相关知识基础后,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学习到属于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的天地、宇宙。

器皿→宇宙→天地→孔子所教授的东西→再在基础上认知天地、宇宙

【穿】:(5.13)

其实来说,儒家思想是最贴近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能给其弟子的是天地、地球的真理(认知天地、宇宙的基础),而之上、之后的事情,需要弟子自我去完善。

(巴别塔):

回到君子不器:如果孔子真正意义上把人性、天道给自己的学生说的非常清楚而且易懂的话,也许每个人都是器皿。

不仅体现了一种作为弟子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状态、

更体现出师者的抛砖引玉的教学手法。

君子不器——1、弟子;2、老师

5、冉雍:仁德与口才(古今异义(口才——巧舌如簧))

雍也仁而不佞→雍也佞而不仁

孔子不喜佞而好仁

口才不可取,仁德是终生的。

孔子所厌恶之人的性格或者能力是冉雍没有的,换句话说,冉雍是值得孔子好好培养的对象。

志同道合者,就是说一个人的缺陷、过失不足以让他被周遭的人所唾弃即可。

自修:要规避一定的我们人类社会上本就不被看好的习惯。

佞是必须改掉的习惯。巧舌如簧多了,人就不真诚了。

不符合君子之道的事情,不能做,因为这个可能违背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6、漆雕开:子悦。

7、仲由:无所取材。

1、成材——寿终就寝,善终。

2、跟随圣贤、君子学习,我们说先要好好的养成为人的原则与习惯。

劝诫大家:找到自己身上的人性定时炸弹,然后经过合理的认知以及处理,约束这样的定时炸弹,至少使得定时炸弹不会在某一刻被动引爆。

8、公西子华:不知其仁也(5.5)。

①、子路:治理军事。

②、冉求:担任家臣。

③、公西子华:接待宾客。

(1)、不知其仁也。

5.8与5.5相反相成

不知其仁也

1、能力与仁德并不完全相符。一个人有其自身的能力不代表他就是仁德之人;一个人只要有仁德,培养出属于他自己的能力,只是时间的问题。

仁德→做人的基础—以人的身份

能力→在以人的身份状态基础上所拥有的

老师、医生

可能有师德、可能有医德

但是否有人德并不知道,所以观察其由能力产生的仁德并不能作为唯一甄别其人格、品德的标准。唯一甄别的方式方法,是通过他人的人德来辨别。

社会之德和人类道德,一者在社会面前;另者在社会背后,若前者光耀无比,后者阴暗无比,那么总有一天后者会颠覆前者的存在,使得其自身无所容处。人类道德是社会之德的基础和前提。

人德与社德的不统一

现在社会,人德是基本上看不到的,一种本身就没有仁德,一种把自己的仁德隐藏的很好。

9、子贡:吾与汝弗如也

10、宰予:听其言(社德)而观其行(人德)

听其言、观其行,晓其心(人德)

一开始:听其言而信其行

后来(宰予):听其言而观其行

现在:听其言、观其行而晓其心(如果不晓其心,在如今可能会碰到很多人面兽心的人)

现实:言行可以完全背离一个人做人的原则和准则。

老师、医生

老师:言语——需要符合社会仁德标准,所以很多话看似冠冕堂皇,人模鬼样。行为——符合老师身份。人德——炸裂,他并不是一个人(他不以人类的身份作为处世的基础与原则)

本性(人类)×/本性(狼子野心)√

时代的言行要求不符合儒家(人德)思想的标准。

言行符合资本思想的标准。

心灵→思想→言行→由世代,风气来把控

如今:保护好自己的本性即可。

好奇:在迷世→乱世当中的人的内心真实想法

11、申枨:焉得刚(不为身体,而为意志、精神、尊严上的刚强)

你有所求,则对他人有所求,如此,何为刚强。

无欲无求,终为刚

你对他人有求,那么他人必定对你亦有求,且他求对己求可能更过分,然后做出违背仁德的事情。

欲求:一切的欲求

主观欲,客观引

申枨:用自己的刚(体征、特征)去实现自己的欲(外求)。

孔子:用刚去限制自己的欲

佛家:

五识:眼耳鼻舌身(与生俱来)

五感:色声香味触(由前者来)

五欲:贪嗔痴慢疑

三法:断舍离

性论:性本空

一种观点

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偷:一时的

惦记:一世的

欲望:离开充满着诱惑的环境

儒家(性本善):用自己的五识、五感去限制、控制自己的五欲,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中庸状态。

我们来控制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控制。

孔子:用所有自己的体征、特征去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从而达到修心、修行的状态

刚强不屈(重点词在于不屈)

刚强:区别

反求诸己:实现内求,即为无欲则刚;实现外求,则为实现欲望

当自己的品格成为被他人利用的方式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内收。

12、子贡:非尔所及也

【联】:如今有很多人用欲望在控制别人,不仅用欲望控制了自己,还用欲望控制别人(钱权名利色,而且还以此大行其道)。

11+12:真正意义上的人道,应该怎么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吧?

每个人都能够反求诸己,如此,这个社会、国家、世界也就不需要所谓的领导人或者管理人。

用信仰带领人类前行。而不是用人类带领人类前行。

人是群居的个体

13、子贡:×

对于天道、人道、世界、地球、宇宙的事情,都是弟子、后代自己的事情,孔子只是给予以坚实的人文基础。

拥有了坚实的做人原则与标准之后,成长、成熟的历程当中可以自行摸索、前行与感知,但是,如若日后遇到的环境过于颠覆,那么还是依旧回到学习做人原则与标准时期的环境较好。

14、子路:唯恐有闻

四教(胎教、家教、师教、社教)

节点(出生、学龄、社会、家庭)

定型期:定型期之前需要学习各种构筑基础人性的东西。

定型期之后,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去在社会上立足。

人生节点。

人类自身的德行也就一步一步的完善

处世的态度是能够构筑起一个完善的人格、品德。

坚实的做人原则以及人文基础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15、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主动、正确、一切)

博学

【5.28】

15+28:

1、博学

2、活到老、学到老的状态

为什么要博学?

1、找到人生的真谛(答案)

为人民请命的东西:延续至今,合理的传承下来的东西(古籍:东哲、西哲等)

2、知识面的宽广能让自己更好的去理解世代、时代的变迁。

就算你看透了这个世道,但是你无法理解,还是蒙在鼓里,浑浑噩噩。

很多人发现自己在现时很迷茫。

迷茫:

1、你在看透。

2、你无法理解。

怎么样的人不迷茫?

1、看透+理解。

2、不看透+不理解=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怎样的人迷茫?

看透了,却无法理解。

你有了选择或者你有了看法,但是你做不了决定

既然理解并知道了,那么就要去主动的做正确的事情——扛起华夏民族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大弘扬。

3、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多一种方法

方法是A。就有A趣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A(由这个知识点扩充)我们所能够延伸出去的东西。

方法A:看透+理解

真正的方法不是在看透,而是在理解。

4、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让自己提升的踏脚石。

每个知识点,现如今都像拼图的碎片一样,散落在世界各地,只有在这些拼图碎片最终被真正拼合的时候,人类才能真正的升华与进化,我想在我这年代,也是没这个可能了。

5、不同的知识点相互结合之后,能够诞生出更实用、更方便的道理。

1+1=2(5.9:回也闻一以知十1+1>2)

16、子产:君子之道四焉

①、行为庄重谦逊

②、侍奉君主恭敬有礼

③、养护民众拥有恩惠:养护自己(生活)

④、役使民众合乎道理:役使自己(日常)

17、久而敬之

1、表里合一:职业道德与人德相符。

2、自我完善:

真正的教育其实早就开始,早就结束了

18、何如其知也

真正意义上的守护一种东西,到了一种境界时,是不能让别人说三道四的。

不要糟蹋、束之高阁,让你守护的东西名存实亡。

我以我自己的方式去守护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的诸子思想。然后这样的方式,定然不会辜负他们所出现过在我们历史长河中为人类做出无比贡献的状态。

这种不辜负的心态:是油然而生。

你可以把你自己守护的东西,看做是你的希望,梦想,如此,你就不会和这个世道去计较什么了。

我们所守护的东西,可能一出生到之后就有,世道的变迁还是有一定时间的,那么,你的梦想与希望本就在你的过去那时你所守护的东西,那么,你有责任去延续他们。

19、子张:忠矣,清矣。

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豁达、通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为自己做事,而为自己的社会身份贡献

当你做的事和社会、国家有关的时候,你就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了,哪怕你将要失去为社会、国家做事的资格的时候,你也得好好的与之后的接替你的人衔接好你的社会工作。

忠可以是社会身份下一个人的品德,但是在这样的品德当中,我们是无法直接看到人的基础品德的,仁——人的以人最基础身份获得的品德

陈文子:清高的人

社会身份下拥有的清高的品德。

“仁”

外观品德是无法直接确定其自身的符合人类身份的品德的。

社(社会身份)德→仁(人【人类身份】)德

此两者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辩证:有社德的人不一定有仁德(人德);有仁德的人是可以去培养社德的人,但是有仁德的人不一定愿意在如今的世道下去培养自身的社德。

世道清明(社德=仁德:放心的去生活)→不太清明(社德开始<仁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开始灰暗(社德逐渐<仁德:往回走)

继续灰暗(社德扭曲<仁德:深入浅出)

世道迷世(社德崩塌<仁德:韬光养晦)

世道迷世→乱世(社德≠仁德:独善其身)

社会风气:每个人的人德(或有或无)→走上社会→N个人德所组成的社德(风气)

盛世、迷世、乱世:人德(四教:胎教、家教、师教、社教)→社德→社会风气→人类的基础道德。

创造(主宰)乱世的并不是真正的人类。

真正的人类只会适配于盛世长河,拥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在自我完善仁德的同时,保留(保存自身真正意义上的仁德——人类)

20、再,斯可以。

三思而后行。

在你选择要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已经想过一遍了——要做还是不要做

思考第一遍:要还是不要吃饭。

第二遍:吃什么。

第三遍:怎么吃。

第四遍:……

短暂性选择

行——是做出来的

2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大智若愚

相反相成

1、我们说世道大好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怎么做,做什么。

2、世道灰暗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了。

☆:世道大好的时候和世道灰暗的时候,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永恒不变的,那么,你所有的事情,不管是盛世当中也好,还是乱世当中也好,跟着这个不变的东西去做,一定不仅有事情做,而且还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好。

永恒不变:人格、心性、品德、原则、底线。

聪明愚笨和盛世乱世一样,都是客观的东西

22、不知所以裁之

欣慰、欣喜、安然自得

23、×

24、乞诸其邻而与之——或乞醯焉

借花献佛

25、丘亦耻之

①、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过度恭顺;

②、内心怨恨,表面却友善。

首先:各项词语都是不能学习的。

其次:要规避拥有这些不良嗜好的人。

再者:若是有幸不接触最好不要接触。

辩证:完全意义上只有糟粕的东西,我们还得去分出一点精华来(不可取)。

取、去:取为大,去为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并不是一个石头里找金子的人。

我是一个金子里找钻石的人。

表里不一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①、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不自恃)。

②、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乐于分享)。

③、孔子:安逸、信任、怀念。

安逸、信任、怀念:人生的不同年龄期的状态

安逸:小时候。

信任:长大后。

怀念:老年了。

不同时期,对周围的人的自我身份的扮演。

老年的成功奠定在幼时与长大后的阶段。

1、对社会、世界、年轻人的下一代做出过伟大而不朽的功绩。

小时候有正确而又稳定的理想与目标

长大后勤勤恳恳、着着实实的去朝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奋发前行。

老年的时候继续自己的梦想,因为阅历、知识面等等,使得自己的目标更加的明确。

完全意义上在同时期去看这句话。

老者(父子辈)

老者(他人)→少者(自己)

朋友(自己)→朋友(自己)

少者(他人)→老者(自己)→老者(他人)

1、自己的人生历程,由自己来掌控: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必须去达到的标准。

①、自己在幼年时,使得老人得到安逸

②、自己在年长时,使得朋友信任自己(互相相信)——公信力

③、自己在年老时,使得少者得到和谐

2、检验自己人生历程以及对少者的教育状态。

3、人生阶段的外在目标其实是对自己的人格、品德的考验与劝谏(你无法让老人得到安逸的时候,无法让朋友获取信任的时候,你无法使得年轻人来怀念你的时候,你要思考一下你的做法是否正确了)。看似都是为了别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事实是只有做好了自己以及共享、分享好了做人的原则、道理、准则之类等等,才能够达到的状态。

4、你可以从中看出世道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5、就算世道比之前更加的恶劣,但是自己也至少要学着孔子去勉强或者拼命的去达到十二个字的要求或者是目标。

孔子想要为后世子孙所遗留下来的东西。

仁德——人的道路——做一个人。

27、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希望每个人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自省

2、自责

3、自讼

关键:君子、圣贤之道(道路的选择)

君子、圣贤要犯错了的话,这个错误一定是很大的——开诚布公认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凡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画外音:真正的大错由内心而来。如果你犯了大错,但是这个由心而来的是符合人情趣味,那么,可能还能网开一面。

28、不如丘之好学也。

好学≈=博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