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正確引導,孩子變成乖寶寶

孩子打人的情況很常見,而且大多都是處於同一階段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的手的功能增強,孩子總是喜歡有新鮮感的事物,用手去做各種“實驗”,其中就包括打人,其實打人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行爲所包含的意義,在孩子的認知裏,打人的動作就和把一個東西拿起放下是一樣的,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就極爲重要。

孩子打人的情況很常見,而且大多都是處於同一階段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的手的功能增強,孩子總是喜歡有新鮮感的事物,用手去做各種“實驗”,其中就包括打人,其實打人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行爲所包含的意義,在孩子的認知裏,打人的動作就和把一個東西拿起放下是一樣的,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就極爲重要。



1. 孩子精細動作發展不成熟

如果從小陪伴在孩子身邊,就會發現在寶寶1歲左右時,在地上撿起一個比手掌小很多的積木零件,是用手掌抓取的;當孩子到了2、3歲時就學會了使用食指和拇指的配合,把小玩具捏起來。這就是精細動作的發展情況。當然了,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精細動作發展也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到了4、5歲動作還是很粗魯的,孩子打人常常也是這方面的原因。


2. 孩子模仿身邊的大人或者孩子

有的家庭,父母雙方常常因爲一些生活瑣事爭吵動手,通過耳濡目染他們的孩子也頻繁地出現打人的行爲。對爺爺奶奶拳打腳踢、打家裏的寵物、凡是與他接觸過的小朋友,幾乎都被他打過。這個孩子很可能是從父母處學會了通過“打”來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打人,以爲通過“以牙還牙”的方式,孩子就會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可事實上,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回家後也打孩子,孩子的打人行爲往往會成爲“傳家寶”一輩傳一輩。




3. 孩子不懂得正確的表達方式

在親子樂園裏,一個小朋友撞到了一個小朋友,挨撞的小朋友,情緒激動,追上對方就打了幾下,打完還不忘了哭。

像孩子不懂正確的情緒表達,有兩方面的原因,1.語言發展尚未成熟,孩子在情急之下,就很容易因爲不知如何表達而採取最直接的行動;2.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爲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緒和動作先行,這種孩子常常再打人之後才意識到行爲的不對,或在經歷過父母的正確教育後才認識到情緒的錯誤,但是在下一次,當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時,孩子仍舊會行爲與情緒先行。


自己的孩子愛打人,父母應該怎樣“降服”


1. 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打人是不對的,你可以說:我不喜歡你搶我的玩具玩,你這樣讓我很生氣”當父母鼓勵孩子說類似“我不喜歡你搶我的玩具,我很生氣”之類的話,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思考,觸發孩子大腦的理性思維。雖然一開始一兩次或多次的提醒似乎沒什麼效果,但是當次數多了起來,孩子也是會慢慢懂得,生氣的時候可以用“說”來表達,而不是發脾氣或是打人。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會獲得比同齡孩子更理性的思維。


2. 遇到其他孩子打人,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相處方式”
孩子經常見到其他孩子打人,還可能因此學會打人。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父母要嚴肅地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爲是不對的,正確的相處方式,應該是用“說”來解決問題的、分享玩具、一起玩耍等。當父母發出明確地對錯教導,孩子們便不會盲目地模仿。


3. 讓孩子玩一些能鍛鍊手指靈活的玩具

像拼搭積木、捏橡皮泥、剪紙粘貼、竹節棍等等,這類玩具能幫助孩子長期鍛鍊手指,提高手指的靈活度。隨着精細動作發展得越來越嫺熟,當初孩子們那些摸臉變成抓臉的類似行爲便慢慢消失了,有助於孩子們更愉快地與他人相處。




4. 父母做好榜樣,別打孩子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打人的行爲屢教不改,常常會忍不住生氣地打孩子;有些父母通常是“以牙還牙”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也有打孩子的習慣。

當父母生氣時,要做好理智的好榜樣,儘量不要打孩子。一方面不會導致孩子害怕,只有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在寬容而理性的氛圍下,孩子們能學會做得更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