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講 粘稠思維:爲什麼會拒絕溝通?

在前面兩講,我分別談了家庭和社會關係中常見的漿糊邏輯和糊塗哲學,這一講我們換個視角,看看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這就必須回到每個個體的身上來了。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存在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我把它稱作粘稠思維。正是這種思維方式,才導致我們在處理各種家庭和社會關係的時候,說不清,理還亂。

人與人之間的粘連

我剛做心理諮詢沒多久的時候,接到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一位來訪者是個女孩,她有一種完美主義,說自己腦海中常常浮現出一個意象,一個像水晶做成的公主,晶瑩剔透,沒有一點雜質。她知道,這是她的自我意象。後來我也在諮詢中遇到過多位這樣的“水晶公主”,她們看上去幹淨至極。這是一種美,很容易打動男人,女人也容易對這樣的女孩生出憐愛。

然而,從另一面看,這也是有問題的。爲什麼這麼說呢?你想想看,要如此晶瑩剔透,就得剔除掉水晶中的雜質,可那些雜質是什麼呢?我認爲就是“我”的各種慾望,還有容易被我們感知爲黑色的負面情緒。但是,人不可能沒有慾望和黑色情緒。所以,當這個女孩覺得自己是水晶公主時,也就意味着她壓抑得非常厲害,這些雜質都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了。

其實,不只是女性,男人也會有相對應的這種意象。我來說說我自己吧。有一次,我在找我的精神分析師做分析時,產生了這樣一種意象:我躺在病牀上,胸腹都被剖開了,旁邊站着一位穿白大褂的醫生。我告訴了我的分析師我的這個意象,他解釋說,或許你體驗到的是,我對你的分析是如此無情,就像醫生在解剖你一樣。

我感受了一下,覺得這個解釋不夠味兒。因爲,分析師的分析沒有讓我覺得痛苦,相反我有一種極度坦然。於是我自己分析明白了,在我那個意象中,不是別人把我剖開的,是我自己這麼做的,其中的那份坦然就像是在說:請看吧,我沒有一點花花腸子。花花腸子是什麼?就是我的各種慾望和黑色情緒。

透明幻覺

透明幻覺,是指你不用說,我就知道你是怎麼回事;我不用說,你就該知道我是怎麼回事。我們之間是透明的,根本不用溝通,一眼望去,就會知彼此。

你可能很快就想到了戀愛中的女人常有的一種邏輯,你愛我的話,我不說,你就會知道我的心思。有這種邏輯的女性,容易拒絕溝通,因爲她覺得沒必要溝通。很多粘性思維產生的根源,就在於一定程度的透明幻覺。

我在諮詢中常常遇到有很多來訪者非常緊張,我問他們爲什麼如此緊張,他們說,你是非常厲害的諮詢師,那你肯定一眼就能知道我在想什麼,可我內心中有很多見不得人的祕密,怕你看出來,所以非常緊張。見不得人的祕密,也是雜質。碰到這樣的來訪者,我會在一開始就特別說明,我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有時我會產生各種感覺,根據這些感覺去推理你可能是怎麼回事,但也是推理而已,你是解釋你自己的權威,我瞭解你的可靠途徑,就是通過你的講述。你不向我敞開自己,我就不會了解你。

透明幻覺不嚴重的來訪者,會立即接受這個解釋,並鬆一口氣。透明幻覺很嚴重的來訪者,也會鬆一口氣,但同時又會對我有失望,因爲他們很期待我是能一眼看透他們的。隨着諮詢的進展,他們的這份渴望和幻覺還會被多次喚起。

這是非常重要的,諮詢師需要在恰當的時機向來訪者解釋並澄清這一點,因爲這個透明幻覺是雙向的。當他們認爲諮詢師具備這個能力時,也意味着,他們覺得自己也有這個能力,他們能不用溝通就知道諮詢師是怎麼想的。

推理一下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持有這種幻覺時,他們就會嚴重減少和別人的溝通與澄清,會有無數的誤解產生。因爲他們把自己孤獨的想象,當成了真實信息,由此就會缺乏基本的現實檢驗能力。當這一點特別嚴重時,就意味着很可能是精神病性的,那就不再是心理諮詢的範疇了。

不過以我的經驗,太多看起來心理問題並不嚴重的人,都有相當程度的透明幻覺,這個是可以討論、認識並處理的。

那透明幻覺是怎麼來的呢?它的原型是嬰兒對完美母愛的渴求。嬰兒不會說話,所以理想媽媽必然是一個不用說話就知道自己怎麼回事的媽媽。可是,成年人如果持有這一邏輯,就容易陷入偏執。

比如你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你怎麼會不明白我是怎麼想的呢?你就是這麼回事,我當然知道!等等。

在我的認識中,透明幻覺在我們社會非常普遍,所以我們得有一個應對它的笨方法,那就是多溝通。

我們必須假設,瞭解一個人是相當不容易的,瞭解自己其實一樣不容易。我們需要在關係中多溝通才能瞭解對方,需要多探索內在才能瞭解自己。那種瞬間就能知道彼此是什麼樣,通常是幻覺,或者只是偶爾發生而已。那是神纔有的境界,人類沒法具備。

對於透明幻覺特別嚴重的人,他可能根本上就是排斥溝通的,因爲溝通會讓他看到,對於同一件事,他有一種認識,而別人會有另一種認識,這幾乎是必然的,而他們很想這件事只有一種認識,也就是他自己的認識。

例如,一位來訪者一直覺得,如果總是能和別人達成一種共識多好,但突然有一天她領悟到,總能達成共識意味着,在某件事上,有一個人的認識被滅掉了。而如果她總期待着身邊某個人和她達成共識,那就意味着,要麼是這個人,要麼是她自己的認識,被滅掉了。

事與事之間的粘連

受到粘稠思維支配的人,除了常常把人和人粘在一起去看,也經常把事和事粘在一起去看。

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兩口子吵架可以從一件雞毛蒜皮的事開始,然後翻出一輩子的舊賬來,因爲所有這些事都是粘到一起的,當下這件小事沒有獨立性。

這還導致了一個問題。很多人會發現,伴侶記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壞他們永遠記得。不只如此,他們還把這些壞揉成了一個整體,永遠帶着這個整體去看當下。

很多父母也有相似的粘連邏輯,例如父母常對孩子說:我是你的爸爸,或者媽媽,難道我會害你?也就是所謂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裏,無論父母怎麼做,都不會錯,錯的只能永遠是孩子。這也是把所有問題揉成了一個整體。

還有員工和老闆,也會有這樣的現象。拿我自己來說,我作爲老闆,不斷聽到有員工會說:我對公司盡心盡力。後來我真的怕了這個說法,因爲我發現他們最初的確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對我和公司都非常上心,這非常好。但是,時間一長,這句話的另一面就展現出來了,“既然我已經盡心盡力了,所以我沒有問題”。

*

家庭、社會和個人身上的糊塗邏輯,雖然看似不同,但其實你會發現它們起到了一個作用,讓我們難以聚焦在當下的這一件事上,就事論事地談話。

這種邏輯,其實是嬰兒早期的共生心理的展現。這就會引出一個問題,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停留在嬰兒期的共生心理中?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在某個發展階段得到太多滿足或遭遇嚴重匱乏,都會導致這個人的心理發展固着(fixation)在這個階段,形成情結(complex)。

弗洛伊德覺得,人停留在共生心理中,是在某個階段得到太多滿足或匱乏導致的,但我認爲主要還是因爲匱乏。可以說,它們之所以這麼常見,根本原因是有很多人在嬰兒早期,共生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共生需求,放到成年人的身上,很容易讓人聞到不對勁的味兒,但放到嬰兒早期,它就具備極大的價值,是嬰兒再正當不過的要求。

 劃重點

1、透明幻覺是指你不用說,我就知道你是怎麼回事;我不用說,你就該知道我是怎麼回事。應對這一點有個笨方法,就是多溝通。

 2、常見的粘稠思維,還有難以聚焦在當下正在進行的單獨一件事,不能就事論事,而是把所有事都粘到一起。

 3、弗洛伊德認爲人停留在共生心理中,是在某個階段得到太多滿足或匱乏導致的,我認爲主要還是因爲匱乏,根本原因是有很多人在嬰兒早期,共生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思考題

學習了第一模塊,你瞭解了混沌共生,我想請你來談一談,如果讓你來解決混沌共生中纏繞的狀態,你會從哪些方面入手?你覺得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歡迎你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看法。

學習了第一模塊並瞭解了混沌共生,我覺得解決混沌共生中纏繞的狀態的最主要的方式,有2點:(1)是“就事論事”;(2)是“把人和事分開”。否定事情並不是否定做事情的人,這次否定了這件事情,不一定換個場景也是一件會被否定,也許正好相反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