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湖山裏人家道上的雞公車

        山裏人家見過最早屬於車的傢伙,是種用小竹杆破開十幾公分寬,夾着根中心木軸,中間鑲個小木輪,地面上邊走邊推的玩具車;這種玩具車蹣跚走路便會駕駛,若這也算駕齡的話,歷史上先有駕照而後才產生車這個東西。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方山鄉通公路,當時還不叫公路,東江湖人們心中意識還停留在落後舊社會,認爲公路最多方便馬車行駛,當地人把這種路喚成“大馬路”。縣誌上稱二級,三級土路或石子路,公路興建能通車的單行道,若會車雙方找個合適的地方避讓才能通行。     

        大馬路通車後,山林裏砍伐木材的鄉村多了起來,公路兩邊堆放着各種雜木,離公路稍遠,需要許多勞動力的木材大家不願意砍,費時費力還不合算,公路附近的木材砍伐後,縱深向山上砍,容易翻滾,直到砍伐平公路或公路以下的樹木。       

        當時的人們運輸木材完全靠雙肩扛,背,擡,拖,拉,溜,滑,利用水浮力搬運,諸多方式方法解決短途運輸問題。雞公車便在此情況下參照北方轆轤車形成,減輕工作量;因車輪高於平板車架,木輪弧形露出部分像雞冠而得名,使用時因無潤滑油,車軸與槽口摩擦發出“嘰啊”聲山裏人又稱“嘰啊車”,車的組成部分由直徑四五十公分的圓形木輪和車架構成主體,雙柄作扶手,把柄與車架下兩根十幾公分長的支撐與車輪形成三個平衡支點,木轆轤外形釘塊橡膠皮保護木車輪外,整個車身全部由雜木組成,能載重五六百斤。柄端繩索木釘釦住連接,挎在肩上五六十公分長的扁擔上,省力省事;整個車身重不到二十公斤,掌握兩邊平衡即可在平坦的羊腸小道上縱橫。

        秋天交公糧,糧站門口排隊,你一擔,他一車,那個時候還沒有雙輪板車,大家推的車就是這種獨輪雞公車,一車拖三四擔,路途稍遠,兩個人輪流推,上坡時一人在前面牽着拉,下坡則反過身向後頂或兩人拽着慢慢前進;車在土路上顛簸,路途遙遠雙手震的發麻,總的來說還是比挑擔強多了。              砍柴載重尤其方便,沿公路兩邊尋找,便於雞公車行駛,裝車時把柴火連同車架紮成一體,砍的多時將車輪前後擺放根橫擔,以提升車的使用寬度;也有插棍棒提高高度的做法,不能過高,難掌握平衡不便推車。          小孩子經常從家中推出來當玩具在曬穀坪中玩耍,溜土坡,上面坐幾個小朋友,雙手能提起手柄就推,提不起叫小朋友坐前面一點,沒檔位掌控,溜得一屁股勁,發生車禍也是家常便飯,天晴一身土,雨天半身泥,還屁顛屁顛地嗨得不亦樂乎,豈不知高興勁剛散場,一場黜落剛開始,甚至是棍喫肉表演,家法打賞,內心當雞公車司機的理想從棍棒中消失。     

        山裏經常走的路光滑,平坦的地方能容雞公車行駛,上坡下坡有臺階無法駕馭,公路未修時很少有雞公車,雞公車流行一段時間,膠輪板車立馬替代了雞公車,買板車只買一對輪胎和中心相連的軸杆,自己做個板車架拖木材,寬而直的大路用兩臺板車運輸杉木條,一次能載三五方,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和生產成本。

        雞公車到板車,小型到中型和大型拖拉機再到汽車的進化過程,隨着中國工業發展逐漸加速,公路越來越寬,汽車載重越來越大;回過頭來望一望,又有幾個人還記得消逝在歷史長河中哪個叫雞公車的傢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