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該激的是家長

   教育的內卷,培訓機構的資本化,中考的改革,學生在初中階段就進行五五分流,一半繼續讀高中,一半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多數家庭條件還過得去的人家,是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走職業學校這條路的,這意味着從初中畢業之後孩子們的朋友圈就發生了分層。上名校的朋友圈越來越廣,上職校的朋友圈本來就不大,而且還有嚴重的社交冗餘。更悲催的是,跟我們的善良願望相反,在現實中,貧窮並不會讓人們更加相親相愛,恰恰相反,下層社會往往變成社會關係的孤島。我想這纔是很多家長恐惶的內核吧,這纔是今天家長被真正裹挾的地方。哈佛大學帕特南教授在《我們的孩子》這本書中其實是想告訴我們一點: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不僅拼爹還拼爹的朋友圈。在目前的社會發展階段,單純想讓孩子通過拼教育過得好越來越難,多數孩子還是要靠父輩的財富積累。

因爲按照泊松分佈,遺傳基因和表徵都不是嚴格的因果對應關係。上一代能穩定遺傳給下一代的,就只有財富。其他類似智商、顏值、身高和性格之類的東西,完全要看上帝擲骰子時候的心情。

所以與其焦慮的雞娃,還不如自己多努力一點,提高自己的佔坑能力,多積累一點財富纔是王道。要知道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因素很多,教育背景只是權重很低的一項。

從過往經驗看,權重最高的,其實是爹媽的身價、地位還有基因。

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言傳身教的影響,和長大以後能給予的資源支持,纔是最重要的一環。

窮人的孩子困守一隅,富人的孩子行走天涯。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富爸爸的朋友圈都更多,這就能夠爲他們的孩子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你的孩子對對沖基金感興趣,或是對天文學感興趣,你能從自己的朋友圈裏馬上找到懂行的人,跟他們請教嗎?下層百姓很難做到,但上流階層則更容易。所以,富人家的孩子會見識更廣,更加自信,這種自信不是因爲他們更聰明,而是因爲他們更懂得社會運轉的遊戲規則,在人生遊戲中玩得得心應手。

窮人家的孩子卻得不到這樣的社交支持。即使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很上進,他想考大學,且不說高昂的學費怎麼解決,我們就說怎麼報考,報考哪個大學,學什麼專業,這些信息,你讓窮人家的孩子去哪裏找?他的父母沒有上過大學,對大學一無所知,他的親戚裏也沒有上過大學的,甚至他的老師都對大學的專業缺乏瞭解。即使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很上進,他想找份工作,但茫茫大海,他該去哪一家公司投簡歷?什麼工作更適合他?甚至更具體的小事,面試的時候穿什麼衣服?面試官都會問什麼問題?就連這些我們覺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在很多窮人家孩子看來,都是高深莫測的。於是,他們就會更加怯懦,不敢嘗試,不敢嘗試的結果只能是處境更悲慘。

這或許是當下社會發展越來越突出的階層問題,拼爹的時代以及拼爹朋友圈的時代已經活生生的擺在我們面前。只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還是有些自己“不同尋常”的碎碎念。

回觀自己走過的路,發現自己認知最少的時候最快樂,那種只接受世界美好一面自動屏蔽世界黑暗一面的日子裏,自己就是那個別人眼裏的傻白甜,但是從自身內心深處而言,那時候感受到的幸福和快樂是最飽滿最深刻的。那種簡單的幸福和快樂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只是後來當外界打破了這種平衡後,那種簡單的幸福變得遙不可及。現在的自己的朋友圈是“高大上”的,但是隻有自己內心深處明白,自己與高大上是格格不入的,因爲我就是那個從農村裏走出來的孩子,視野、圈子、格局都有着很多的侷限,當別人在快速奔跑準備創造世界改變世界的時候,自己纔剛剛開始緩慢地打開自己的世界,一點一滴感受這個世界,終究是行走在不同時空的人。

分層就分層吧,我們何苦擠破腦袋要站在不屬於自己的位置,只要自己的內心清楚自己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那朝着這個目標前行就好,溫州那對跳鬼步舞的夫妻,他們那種輕快的舞步,便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