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講 孵化隱喻:心靈成長爲什麼要從內向外?

這一講開始,我先來講講自閉這回事。

自閉狀態有一個廣泛的譜系,這個譜系中最廣爲人知的是自閉症,就是完全不想跟外界社交。輕一點的叫阿斯伯格綜合徵,這是一種社交障礙,這類人比較喜歡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渴望社交,但缺乏能力。再輕一些的如迴避型人格障礙,普通人中則有所謂的“宅”。

自閉症這種級別的自閉狀態,我們就不展開討論了。我想和你探討的是,普通心理意義上的自閉,也就是說,爲什麼生活裏很多人有迴避型人格障礙和“宅”的表現?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請你先回顧一下我在課程總論中提到的理論。

著名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馬勒將嬰兒早期的第一個月,稱爲正常自閉期,意思是隻有這個階段的自閉是正常的,以後的自閉都是有問題的。接下來到六個月是正常共生期,一樣的意思,只有這個階段的共生纔是正常的,以後的共生都是病態的。

我認爲,生命越初期的命題,一般也越重要。一直停留在混沌共生狀態,是個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這還是大大好過一個人一直停留在自閉狀態的。可以說,嬰兒從自閉發展到共生狀態,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意味着,嬰兒從孤獨世界,初步進入了關係世界。

孵化的隱喻

馬勒描繪說,剛出生的嬰兒,雖然肉體生命已經出生,但心理生命似乎還沒有誕生。出生還不到一個月的嬰兒,他們對外部世界彷彿不太感興趣,像是還待在一個無形的蛋殼中,等待着破殼而出。無形的蛋殼,你可能聽上去會覺得有點難以理解。但如果你把它想象成一個真實的鷹蛋,你就會立即知道,該如何讓小鷹順利出生。

方法很簡單,就是孵化。老鷹要給鷹蛋提供良好的孵化環境,讓小鷹的胚胎,在蛋殼裏不受感染地自然發育,逐漸長成雛鷹的樣子,然後從內部把蛋殼打碎,破殼而出。這個過程中,老鷹必須有耐心。它不能使蠻勁,從外部破殼,那會破壞鷹蛋的發育,還有很大可能會殺死自己的孩子,導致這份誕生根本就不會發生。

你可以把這個孵化的畫面,看作是心靈成長的一種基本隱喻。

孵化的隱喻,不僅是嬰兒從正常自閉期發展到正常共生期的隱喻,也是孩子以後發展成長任務時的基本隱喻。雖然養育者有時要教孩子、干預孩子,偶爾還要發揮自己的權威。但整體上,按照孵化的隱喻,養育者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覺,依照他們自己的節奏自然成長,讓孩子的一項項能力從內部破殼而出。

只有等孩子的內聚性自我形成後,養育者纔可以從外部破殼,因爲這時的孩子就能承受和轉化一定程度的創傷了。

由此我們知道,雖然處於自閉期的嬰兒,看上去像是對外部世界不感興趣,但養育者不能掉以輕心,這時候,養育者應該更加積極地爲他們提供好的孵化環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輔助他們完成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否則他們可能就沒法破殼而出,一直滯留在自閉狀態。

自戀與全能自戀

一個人如何才能從“宅”走向開放,一個嬰兒如何從自閉走向關係?這裏面有共同的道理。要來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得先和你說說自戀這件事。

我在長期的心理諮詢中觀察到,太宅的人,例如被診斷爲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他們普遍都是“老好人”。或者準確地說,他們常常太軟弱,所以他們如果進入關係,就容易被欺負,在關係中處於下風,這就傷害了他們的自戀。他們之所以會變得宅,是因爲宅着的時候,可以保護自己的自戀。

自戀是人的根本本性,嬰兒則有原始的全能自戀。嬰兒不僅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還覺得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甚至可以進一步表達成:我是神,我一發出我的意志,萬物包括媽媽在內,都得滿足我。嬰兒甚至連“配合”這個概念都沒有,因爲萬物合一,所以這是自然而然的事。

爲什麼要理解自戀和全能自戀?因爲理解了它們,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孵化的隱喻。如果是從內部破殼而出,嬰兒乃至孩子和大人,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我”掌握着的,作爲外部世界的“你”,是在配合我。

原始母愛貫注

但是你會發現,有不少養育者會容易去控制,甚至逼迫嬰兒,這裏有個人風格的原因,但我認爲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果要圍繞着嬰兒的意志,滿足他們,和他們建立共生關係,就意味着得知道他們發出了什麼需求,但這怎麼能知道呢?畢竟嬰兒不能講話。

關於這個話題,我曾經在我的微博上發起過討論,問題是:“你通過什麼來判斷小嬰兒的需求呢?”然後我得到數百個非常有意思的回覆,我來給你列舉幾個媽媽的回覆:

1.我看看嬰兒的小眉毛就知道他想幹什麼了。

2.小嬰兒餓了,爲孃的一聽到哭聲就立刻漲奶。但我覺得更多的時候,母乳寶寶根本不需要用哭聲表達,媽媽就會有心靈感應。

3.小嬰兒只會哭,不同的需求哭聲不同。一開始新手爸媽都不理解,後來注意傾聽,觀察,總結,就能發現不同哭聲代表的不同需求,只要理解了,滿足了,寶寶就不哭了。

我列舉的這些媽媽對孩子需求的判斷方式,都是表現比較好的部分,但也有不好的。我對幾百個回覆的答案做了分類總結,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四類:

1.完全不懂嬰兒發出的信號是什麼,於是很煩躁;

2.能通過經驗總結出,嬰兒不同的動作、信息,特別是哭聲是什麼意思;

3.經驗加上敏感的直覺;

4.如同心靈感應一般的同步,不過常常只是限於很小的嬰兒。

除此之外,還有比較常見的一類是,小嬰兒遇到了危險,被媽媽感知到了。例如有多位媽媽講到,自己突然驚醒,下意識地伸手,拉住了險些掉下牀的寶寶。還有媽媽夢見孩子被東西壓住了,驚醒,然後真的看到孩子被枕頭給壓住了。

這聽上去可能會讓你覺得不夠具有說服力,但是我想爲你介紹一個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提出的概念——原始母愛貫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這個概念是指,在分娩前後的一段時間,一些媽媽會進入特別的“病態”,這時候的媽媽對孩子的感知能力變得很敏感,甚至不用溝通就可以知道嬰兒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母親的全神貫注,完全緊隨着孩子需要的表現。其實,養過小寵物的人都知道,小寵物不會說話,但你們之間是可以交流信息的,你越是投入,就越可能懂得。

我認爲對於媽媽來講,還有一個特別的投入,那就是哺乳。在留言回覆中我看到,有多位媽媽講到她們在給孩子哺乳時,那份如心靈感應一般的連接比較多,等斷乳了,這份感覺就沒了。

可以說,媽媽滿足嬰兒的需求,並不僅僅是照顧好孩子的生理需求,還有極爲重要的一點是,通過照顧孩子的需求,媽媽和孩子建立了關係,這樣就幫助孩子,從自閉的孤獨世界進入了關係的世界,這是擁有正常心智的基本。養育嬰兒是件很辛苦的事,但很多媽媽與小嬰兒建立了美妙的連接後,她們會非常享受,並且,這也會療愈一些媽媽自己的孤獨感。

當媽媽能很好地感知嬰兒,並照顧嬰兒時,就給小嬰兒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環境。因爲共生期一開始,嬰兒會覺得媽媽就是整個世界,所以他們會感知到,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張開雙臂,歡迎自己的到來。這是很深刻的祝福。假若有命運,那這也是一個好命運的基礎。

 劃重點

1、孵化是心靈成長的一種基本隱喻。養育者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覺,依照他們自己的節奏自然成長,讓孩子一項項能力從內部破殼而出。 

2、從內部破殼而出,孩子就有一種我可以掌控、外部世界是在配合我的感覺;如果養育者從外部強行破殼,孩子的自戀就會受損。

 3、媽媽滿足嬰幼兒的需求,並不只是照顧好孩子,還要幫孩子從自閉的孤獨世界進入關係世界,這是擁有正常心智的基本。

思考題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遇到過媽媽強行爲孩子“破殼”的行爲呢?請你舉個例子。

很常見。大人習慣攀比,有時候是無意識的,也有時候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時候攀比很多,比如: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學走路,學說話,學背唐詩,說懂事的話(其實是老氣橫秋);再大點,讓孩子學這學那,不管是不是符合這個年齡段,不是是適合自己家的娃……大家都這麼做,所以就會被覺得很正常,殊不知這是破壞了孩子自然成長的節奏。強行破殼的後果,是殼裏的生命還沒有準備好適應外部環境,會受到傷害也可能會被驚嚇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