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講 征服嬰兒:被動“破殼”會發生什麼?

上一講,我講了孵化的隱喻,強調讓孩子的各種生命力都自然發生,從內部破殼。現在這一講我想講講,如果從外部破殼會發生什麼。

習得性無助

給你講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我看過一個母親和嬰兒互動的視頻,視頻裏,一位表情僵硬的媽媽,站在牀邊,給躺在牀上的孩子讀古典經書。關鍵是,那只是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他當然聽不懂媽媽在說什麼,但是他能感受到媽媽的語氣和情感,他並沒有被媽媽吸引住。所以,視頻中的嬰兒幾次把頭扭過去,我覺得這就是他在用嬰兒微弱的方式表達抗拒。可每次,媽媽都會用雙手,把他的頭再擺正,然後接着讀經書。幾次下去後,這個嬰兒不反抗了,他的臉正對着媽媽的臉,接受灌輸。

這就是一種從外部破殼的表現,媽媽破壞了嬰兒的蛋殼。嬰兒不反抗,是因爲反抗沒有意義,他形成了“習得性無助”。也就是說,他對媽媽的抗拒,被證明是沒有意義的,他只好接受。但是,他的眼神變得空洞,神情變得和媽媽一樣僵硬。

這個嬰兒的邊界沒有被尊重,他不能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抗拒,他就用神情來表達。原本圍裹在他身體外的蛋殼被破壞了,而他進一步退守,用自己的神情和內心,來重新構建一個新的保護殼。只是這個殼,比他本來的殼,變得更小、更脆弱了。

強控制型的養育者,的確會不斷壓縮孩子的殼,導致孩子的內在空間會越來越小。特別是嬰兒,他們的確非常虛弱,任何一個大人都可以征服他們,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意志,而接受大人的意志。

我在得到上的另外一門課《武志紅的心理學課》中有一節課叫《輸在起跑線上》,裏面提到了家庭和幼兒園在養育孩子時,容易對孩子有各種逼迫。而且研究發現,當孩子被逼迫得少時,就會更外向,當被逼迫得多時,孩子就會變得更內向。嚴重的話,這種內向,就可以視爲自閉的一種表現。

滿足共生需求

我的一位問題相當重的來訪者,她有一個強烈的意象,她感覺自己平時就縮在一個火柴盒裏。相對應的是,她有一個很強硬的媽媽。我見過她媽媽,覺得以她的風格,是不大可能提供孵化的環境,很容易從外部破女兒的蛋殼。

不過,這位媽媽從來不會去打罵孩子,她只是在感知孩子的需求時,總會出現問題和偏差。所以,她經常做不到圍着孩子的感覺去滿足孩子。她照顧孩子時,必然會把她的理解加在孩子身上。當然,如果媽媽們總是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也會讓媽媽們非常無助、焦慮和失控。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新手媽媽來訪者,她之所以來找我做諮詢,是因爲她曾經真的傷害過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哭泣時,她做了各種努力想滿足孩子,發現無效,而孩子哭得越來越慘,這個時候她非常痛苦,失控時,她就會攻擊孩子。後來,她的孩子才九個月大,就能開口講話了,而且一講話就很完整,表達能力非常好。這位媽媽忍不住想,可能孩子也怕了,如果再不講話,真的會被媽媽傷害。

等孩子能用語言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後,這位媽媽就沒那麼焦慮了,因爲她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了,而她非常願意滿足孩子。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她是多麼想做一個好媽媽。

這樣的媽媽之所以難以做到理解孩子,可能是因爲她們自己也不曾和自己媽媽構建過共生關係。這可能是家族輪迴問題,例如她的媽媽也沒有從姥姥那兒獲得良好的照顧。還可能是歷史遺留問題,例如,以前產假最短時只有四十多天,當沒有老人帶孩子時,孩子要麼丟在家裏,要麼放到託兒所,從而導致了母嬰分離。

像我河北農村老家,過去養孩子有一種流行模式:大人們去地裏幹活,就把小嬰兒孤獨地留在炕上。一天回家突然發現,孩子竟然會走路了,大人很開心地大喊:啊,我們家孩子會走路了!

對嬰兒來講,這是非常恐怖的養育環境。因爲嬰兒缺乏基本能力,喫喝拉撒睡玩都不能自理,可以說,孤獨對他們來說就等於是地獄。當他們太多時候是靠自己完成了喫喝拉撒睡玩,那他們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和養育者建立共生關係的動力。

上一講我們提到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即喫喝拉撒,都不要被嚴格訓練,就讓孩子自然而然掌握它們就好,如果有嚴苛訓練,都可以視爲是對孩子的虐待。

例如關於喫這件事,對嬰兒來講,喫是第一位的需求。當母親是按照嬰兒的需求去哺乳時,這就是在滿足嬰兒的共生需求。當母親忽視嬰兒的需求,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哺乳時,就是在破壞孩子的保護層。你是小嬰兒的時候,是怎麼被餵養的呢?這其實不容易得知,但你可以從你小時候,父母在喫飯這件事上對你的態度,看出一些端倪。例如一位網友在我微博上留言說:

我在家不能決定我喫什麼喫多少,一頓也不能在外面喫,忍着喫我媽做的難喫至極的菜,我說了不喜歡喫的菜,讓她別弄了她也不聽,不喫魚頭逼我喫,每頓飯都在我喫之前被她夾滿了菜,喫得差不多了再繼續夾滿,我不能自己邊喫邊夾,喫飯對我來說變成酷刑。

這樣的故事相當普遍,我的一位來訪者,甚至在描述完她是怎麼喫飯的之後,突然痛哭流涕地說:我每頓飯都是一場戰爭,我只能偷偷地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表達我的抵抗,看得見的地方我都輸了,我在家吃了二十年飯,那意味着遭遇過兩萬次的酷刑。說酷刑並不是一種誇張的形容,而是真實體驗,還可能會導致與消化系統有關的一系列身心疾病。

軀體化

精神分析業內常有人說,軀體化應該是最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軀體化就是說,某種情緒不能在心理層面流動,也不能通過言語表達出來時,就有可能會轉過來用身體症狀來表達。例如在喫這件事上,如果孩子被逼迫,那麼孩子會產生憤怒和羞恥等一系列情緒體驗,如果這些情緒不能在關係中表達,就會轉變成消化系統的疾病,例如腸胃問題。

這個軀體化過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還是要回到前面講的孵化的隱喻:當父母尊重孩子時,在喫這件事上,養育者就是在孵化孩子喫這個行爲,它可以從幼稚、混亂走向成熟和有序。如果養育者用強力手段逼迫孩子接受大人的安排,那就是在從外部破壞孩子的蛋殼。

除了孵化的隱喻,還可以有更直接的解釋。當在喫這件事上逼迫孩子時,就相當於在給孩子下“毒”。比如孩子會因此產生負面情緒,他們會有憤怒和恨意,而且被強力逼迫,還會帶給孩子被打擊的羞恥感。逼迫程度越強,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也就越強,“毒性”也就越大。

喫,主要發生在消化系統上,如果撫養者在其他方面逼迫孩子,那孩子也會在相應的身體系統上出現問題。所以撫養者要問自己一句:我能看見孩子喫的需求嗎?特別是,在孩子如何喫這件事上,我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嗎?

同樣的道理,可以延伸到成年人身上。例如你也可以問問自己,在喫這件事上,你能自如地發出你的動力嗎?當餓了的時候,能坦然去找喫的,並且在喫多少、如何喫上,你能尊重自己的感覺嗎?

不光是喫飯這件事,任何事都一樣。當一個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覺和需求做一件事時,他在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當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覺和需求做一件事時,他在這件事上的意志就被摧毀了。

很多孩子和大人,都很難發出自己的生命動力,那是因爲他們的生命動力在童年早期,就已經被悶死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被困在習得性無助中,覺得發出這些生命動力沒有意義,而這意味着,這些動力還沒出生就死了。

 劃重點

1、強控制型的養育者會不斷壓縮孩子的殼,導致其內在空間越來越小。

 2、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要讓孩子自然而然掌握,嚴苛訓練是對孩子的虐待。

 3、當一個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覺和需求發出生命動力時,他在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

思考題

請你回想一下自己在處理哪些事情時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問題?

關於“習得性無助”和“軀體化”學習體會:1、用通俗的話理解“習得性無助”,就是“反正反抗也沒用,那就乾脆啥也別做,拖着吧,能拖來不了了之最好。我認真想了想,處理哪些事情我會“習得性無助”呢?處理很麻煩的事情,非常消耗時間的時間的事情時,我偶爾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會拖到截止日才做,因爲不得不交所以才做。如果最近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把繼往的產品圖片找出來做成表,同時用PS把這些產品圖片上添加相關信息。因爲拍圖的時候是網店拍了,所以一套產品圖有大量的照片,要一張張選,選出適合用來做清庫存用的,工作量很大,就產生了“習得性無助”的問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