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折:經濟守舊必死,經濟創新即活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七部》(14)

兩類經濟形態有什麼不同?

植物從土壤裏汲取養分,接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動物採食或進行狩獵活動;人類則進行生產及貿易,統稱爲:經濟活動,這些都是生物存在必須的活動內容。這種活動內容構成存在的主要意義,其目的簡單明瞭,就是讓生物作爲存在的主體良好地存在下去。無論是客觀存在的生命論,還是感知存在的感知論,對於人類,主要的生活內容就是經濟活動,即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供人享用。

將自然資源轉化爲財富資源的過程就是經濟運轉,經濟運轉服務於人是一個直接簡單的過程,就是創造勞動價值,使用勞動價值。當然,使用勞動價值來做什麼?這裏有一個潛在的還不爲我們所覺悟的分歧,生命論認爲:勞動價值服務於人的生命存在,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保證人的生存權利。感知論認爲 :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感知活動,而勞動行爲的目的是服務於人感知愉悅的需求,即經濟活動的目的是創造人的愉悅感知,而愉悅感知是所有存在事物的綜合狀態,不是個人的情緒反映,所以,勞動的目的和價值就是創造人們共同的感知愉悅,感知經濟達到的目標不同。

這分出了兩類經濟形態——生存經濟形態與感知經濟形態,我們現行的經濟模式屬於生存經濟形態,無論私有制還是公有制,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產生服務於人生存的經濟利益,在這個前提下,其勞動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所有的經濟元素都圍繞着人生命存在的倫理在運行,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在支持着一部分人的生存,以人的生存爲中心的經濟活動的分歧無非是運行模式(體制)或分配方式的區別,是受益對象的不同而已,其經濟的目的與意義都是相同的,爲了人的生存。我們的生存需要對經濟運轉的要求是具體的,這種要求滲透到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運行的各個環節。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成果,包括整個經濟活動的性質,都受到生命理念以及倫理邏輯的影響和左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是爲着人的生命存在而設立的,特別是經濟運行模式,無論是私有制的個人財富及資本積累,還是公有制的勞動分配和生產目的,都明確指向人的生存利益,我們就是爲着各自的生存利益而展開各種社會行爲的,當然包括最主要的社會行爲——經濟活動。

在這個目的前提下,我們的經濟運轉遭遇的各種矛盾其實並不是經濟模式本身的問題,它們其實涉及到更大更深刻更不可解決的矛盾,即生存競爭本來的邏輯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人與人的分別與差別、人與人的溝通與對立的關係,以及人與物的依附關係、人與物的佔有關係、人與物的平衡關係和相互調節關係……等等各種關係都直接反映到經濟活動與經濟運轉當中,直接影響經濟模式的建立與運行。我們往往將矛盾衝突集中於經濟模式的分歧,糾結於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孰優孰劣,其實錯了,最根本的原因不在經濟運行的表象上,而在存在理念的本身,在我們存在的最終目的上。

感知經濟形態不但創造出新的最先進的、最科學的、能耗最低和效率最高的經濟模式,還直達人的所需,感知經濟模式改變了經濟運轉的性質,直接將經濟行爲轉型爲人的生活行爲即人的感知行爲,人不再爲了生產而生產,爲了生存而建立相應的生產關係,人們將經濟活動與感知愉悅聯繫在一起,這不但改變了經濟運轉的形態,也改變了經濟運轉的性質,經濟活動成了愉悅生活的主要內容,在服務於人愉悅存在目的的前提下,經濟運轉遭遇到的矛盾衝突立即消解,人與人不再是競爭關係、人與人的分別與差別失去意義、人與人的良好溝通是愉悅感知的前提條件,並且,人與物的關係也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人無須佔有物,結束了人與物的依附關係,人與物的平衡互動是人們愉悅存在的保證……

這些關係在感知存在中全是良性互動,再無任何矛盾衝突發生,經濟模式即經濟體制問題在感知存在模式中不再是問題,甚至,連經濟活動都不復存在,因爲人類已經不再需要專門從事經濟活動,人的存在行爲活動中不再需要經濟的概念,生產、服務與應用、生活直接無縫銜接,即生產者就是服務對象,服務的對象就是生產者,當商品、貨幣、資本、盈利、剩餘價值……這些經濟的概念與元素都消失以後,我們還需保留某種經濟形態嗎?這其實說明了,感知經濟形態與感知經濟模式只不過是一種過渡,這個過渡的經濟模式就是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後的第三種新的經濟形式。(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