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悲哀,就是將人分爲勞動者和非勞動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七部》(31)

共體經濟模式還原勞動的本義

我們對勞動的誤解太深了,以至於我們現在很難表達勞動的作用、目的與意義,我們無法準確地解釋什麼是勞動,特別是經濟活動賦予人的勞動行爲以其他複雜的意義以後,勞動與人的倫理關係、勞動的目的、勞動對於人存在的本質性意義都被改變,也就是說,勞動從存在的主體行爲變成了客體行爲、從內在行爲變成了外在行爲、從基本行爲變成了後續行爲、從主動行爲變成了被動行爲……最嚴重的是,從感知行爲變成了生存行爲,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的存在意義,勞動被賦予了生存價值,變成一種人爲的具有主觀意義的謀生行爲,勞動的意義就此異化得非常徹底,我們萬萬沒想到,我們已於無知無覺中,失去了我們本來具有的勞動存在方式,我們悄然地試圖以非勞動方式來替代勞動方式的存在,非勞動方式正在無意識中改變我們的存在方式,使我們異化爲另一種存在形態,危險的是,我們竟渾然不覺。

勞動是什麼?勞動是生物以及我們的存在方式,也是我們用以達到存在目的的行爲過程,更爲重要的是,勞動是我們達到目的的過程,也是目的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不通過勞動過程而達到目的,不經過勞動過程而達到的目的不是目的,獲得的是“僞目的”,變異了的目的還是目的嗎?這種思辨是簡單明確的,也就是目的是勞動的必然結果,不是勞動結果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目的。當我們自作聰明地將勞動的過程取消以後,我們得到的目的已經失去了意義,這說明:不勞動,無目的。如果取消了勞動過程,只留下勞動的目的,那目的對我們來說是殘缺的和異化的,不通過勞動的途徑到達的目的沒有價值,遺憾的是,我們至今未明白這一點。

勞動不但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和過程,勞動更是品賞及享受目的成果的前提,就跟不飢餓無美食一樣,不勞動無美好。跟美食必須以需要它爲前提一樣,人的美好愉悅必須以勞動方式的感知爲前提,不經勞動,你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美好愉悅,不用勞動來作爲感知的前提與方式,我們根本不會感知到美好愉悅的存在,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必須要有的感知美好愉悅的行爲方式就是我們命名的“勞動”,只不過這種命名已經被污名化和扭曲化,勞動被佔用爲其他的用途,這使我們遺憾地喪失了品賞美好愉悅的能力,這就是在美好愉悅面前,我們爲什麼只有焦慮、煩躁與不安的原因,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厭惡生活和厭倦自己的理由,我們不明就裏的原因非常簡單,我們必不可少的勞動過程和勞動因素被多種原因取消了,這使我們根本無法消化所有的結果,未經勞動過程加工整理的結果害了我們。

勞動其實是一種心理準備和意識積累,勞動被狹隘地理解爲身體動作以及付出性行爲是誤解,其實勞動不過是生物正常的存在行爲,鳥飛在空中和魚遊在水裏就是實質意義上的勞動行爲,除去這種存在行爲,我們作爲生物還有其他什麼行爲?將我們的行爲活動分解爲爲了生存的行爲和不爲生存的行爲有意義嗎?如果爲了生存的行爲是勞動,不爲生存的行爲是什麼?然而,我們確實是這樣來劃分的,勞動行爲和非勞動行爲,勞動者與非勞動者,這是人們的經濟活動給出的劃分,這是生活內容的混淆不明作出的劃分,這是我們的意識形態和行爲模式給出的劃分,這種劃分實際存在着,並使我們由此陷入重重混亂之中。最簡單的提示就是:資本的存在使勞動行爲複雜化,使勞動的行爲目的嚴重異化。

還原勞動的本義,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感知共體經濟的思想宗旨正是有這個考量,而共體經濟圈的運轉模式,也是建立在恢復勞動本義的基礎上,在勞動的本來意義上運行,這就是制定共體經濟圈運行規則的主導思想,還勞動以意義,還勞動價值以意義,這纔有了經濟圈如此運行的理由,也有了如此覈算勞動價值和分配勞動價值的理由。勞動意義的還原意味着對勞動內容的重新定性,管理者和技術創造者即腦力勞動者的勞動性質與其他勞動者相同,他們創造的勞動價值由於不具備直觀性而難以計算,這個難題在經濟圈公開透明的運作過程和層層覈算、總量覈算的方法中已經破題有解,這不過是人工智能或網絡技術的計算問題,剔除了資本盈利的不確定因素,在區塊鏈及網絡計算的確定數據中,勞動價值的核算可以肯定,其合理性會逐漸完善和得到提高。

歸還勞動的意義以後,勞動的本能性意義將體現爲勞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爲其他目的勞動,爲享受生活的美好愉悅、爲自我價值的實現、爲存在本質的還原而進行的勞動過程比較之前的被迫勞動當然有本質的區別,共體經濟圈使主動勞動有了可能,使勞動性質的轉換復原有了可能,因爲它的運行模式不同於舊經濟理念,勞動的概念和勞動的純粹性有了正本清源的機會,勞動終於可以從此告別迫於生計的需要、迴歸於人本體的存在行爲,勞動回到人存在的愉悅目的當中,勞動創造愉悅,勞動屬於愉悅。(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