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花開啓發錄050

民以食爲天,人生最大的緣分就是在一個鍋裏喫飯。看看這些作家筆下的飲食佳餚,才知道喫這件事是可以愉悅味蕾,滿足精神,塑造風貌的。

1.

崔岱遠在《京味兒食足》中說到炸醬麪的菜碼,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候那首膾炙人口的北京童謠: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

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

狗牙蒜要掰兩瓣兒;豆芽菜,去掉根兒,

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心裏美,切幾批兒,

焯豇豆剁碎丁兒,小水蘿蔔帶綠纓兒;

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

炸醬麪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麪碼兒。

不緊不慢地喫上一碗簡單的炸醬麪,品味着北京人樸素的講究,彷彿品味一段美妙的皮黃,疏朗活躍相成相濟,滋潤調和相得益彰。

這不僅是一頓舒坦的飯食,更是居家過日子最起碼的享受。因爲這碗麪裏浸潤着我們的文化,我們的世界觀,正所謂“一面一世界”。

喫絲瓜講究個鮮。經典的做法是用羊肉汆着喫。摘比大拇指稍稍粗些的鮮嫩絲瓜洗乾淨切成薄片。把醃製好的羊肉片掛漿,用滾開的水略微一汆撈在湯盆裏。再用蔥姜水把絲瓜片焯熟澆在上面。別看做法簡單,卻完好地保持了羊肉和絲瓜的自然之鮮,盡顯簡單清淨之味。

滑潤的羊肉,清嫩的絲瓜,融合在清可見底的鮮湯裏,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羊肉之鮮和菜蔬之鮮。

人們可以坐在絲瓜架下悠閒地品着這滑爽清鮮的至鮮之湯,任滋潤的感覺觸摸着腸胃。清風拂過,汗出涔涔,鬆弛了肺腑,也鬆弛了勞頓的心緒,怎不讓人迷醉於院落中嫩綠的色調和素樸悠閒的境界裏。

瓠子清洗乾淨,用礤牀礤成細細的絲,放在盆裏,和上面粉,再打上兩個雞蛋,加些清水,用筷子拌成濃稠的糊。微火燒熱了餅鐺,點上幾滴素油, 上一勺麪糊,薄薄地攤成一張大餅。隨着刺啦刺啦的響聲,一股焦香中混合着清新的氣息撲鼻而來,整個廚房都彌散着瓠子特有的清香味兒。過上一兩分鐘用鏟子一翻,剛烙好的一面焦黃間隱約可見清嫩的綠絲,稍等片刻,再一翻,一張糊塌子就烙好了。

糊塌子要蘸特定的調料,這可是喫這口兒的點睛之筆。就是把大蒜放些鹽搗成蒜泥後用涼開水一激,再兌上鮮美的醬油,點上幾滴香油就齊了。不過這裏也有個訣竅,就是這“涼開水一激”,倘若缺了這一步,直接用醬油衝,調出來的蒜汁就不辣也不爽利——簡單的喫法也可以喫得講究,吃出精細。

2.

梁實秋認爲,飲食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還能帶來味蕾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飲食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不管是做菜時的選材和處理烹調、街邊小販的吆喝還是人們對於食物的認可和偏好,都都因爲地區的不同而有着明顯的區分。

飲食中還包含着個人的獨特記憶,故人、往事和故鄉的情感都可以寄託在食物的味道里。

懂美食的人,享受的是美食帶來的味覺滿足,如果在喫的方面,一個勁兒地追求珍貴或者是奇特,那就偏離了美食的真正意義。

看看梁實秋在《雅舍談喫》中介紹的芙蓉雞片

芙蓉大概是蛋白的意思,原因不明,“芙蓉蝦仁”“芙蓉乾貝”“芙蓉青蛤”皆曰“芙蓉”,料想是忌諱“蛋”字。取雞胸肉,細切細斬,使成泥。然後以蛋白攪和之,攪到融爲一體,略無渣滓,入溫油鍋中攤成一片片狀。片要大而薄,薄而不碎,熟而不焦。起鍋時加嫩豆苗數莖,取其翠綠之色以爲點綴。如灑上數滴雞油,亦甚佳妙。製作過程簡單,但是在火候上恰到好處則見功夫。

有一次,別人送了梁先生一隻金華火腿,因爲火腿太硬,所以拿到肉鋪裏請老闆加工。劈開火腿的一瞬間,老闆愣住了,說這麼地道的金華火腿,自己已經幾十年沒有遇到過了。最後,老闆忍不住開口,懇求留下爪尖燉湯喝。對於遠離故鄉的人來說來說,一道故鄉風味的美食,足以勾起對故土的懷念。一鍋火腿湯,不僅滿足了味蕾,還能撫慰思鄉的心。

食物,讓我們思念一個地方,也會讓我們思念一些人、一些事。

3.

《唐魯孫談喫》是唐魯孫文章精選。在這本書中,他將自己的飲食經驗真實扼要寫出來,填補了飲食資料真空,是繼承弘揚中國傳統食文化的珍貴資料。

唐魯孫是地道的老北京。他對北京的喫,上自宮廷官府,下到街頭小喫,都一清二楚,感情深厚。用北京話說,是個“門兒清”的大喫主。但他對北京菜的態度,卻相當清醒公允。他說,北京雖然有很多小喫,但沒有能力擺出一桌本地菜的宴席。

除了烤鴨,幾乎就沒什麼地道原生的北京菜。有人說砂鍋居的白煮肉就是北京菜,唐魯孫說,那是滿族人在東北時候祭神用的,應該算東北菜。同樣的,很多習慣上的北京名菜,都來自清真菜和山東菜。道理很簡單,北京從元代建都以來,六七百年人文薈萃,包羅各地飲食,是各地口味的承接者,反而不需要建立特殊的地方食譜。當時的南京也是如此,因爲是首都,反倒沒有獨立成桌的地方菜。

大煮乾絲所用的白豆腐乾,是明末清初由安徽移民帶到揚州的。揚州廚師學徒,都要先學切乾絲,片乾絲的標準是一塊豆腐乾片13片,高手可以片出20片來。片好後,豎切的絲,長短粗細要整齊劃一。當時煮乾絲的湯頭比今天覆雜,多達幾十種。其中有一種是專門用雞皮煮乾絲,味道濃厚。

賈行家老師說,中國理學和禪宗思想都有種說法:玄妙永恆的高深道理,離不開家常日用。這被髮展成一種具體的生活態度。

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時代的精神風氣,會以緩慢持久的方式,滲透到生活細節裏,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和韻律。

那麼,一種飲食風格,或者說一類味道,因爲時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食品工業的發展,也是必然要改變的。

我們能把握和珍惜的,永遠只是當下。

(摘自木頭花開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