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以主體間關係,直面“情感與行爲模式”

——用主體間精神分析視野,治療存在性不安(2)

(續 前)

一般情況下,來訪者(主體)所體驗的痛苦,大多是來源於一種存在性不安。前面所舉例的皎皎,是一個存在性不安,或叫“非主體化焦慮”的個案,其自體結構有不同程度缺陷的。對非主體化焦慮,我想通俗一點表達就是:不知我是誰的身份焦慮。皎皎的存在焦慮有兩個要點:一是作爲女性的存在焦慮,二是我什麼都不是的非存在焦慮(借個案的感受表達:我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是,只像個學習的機器,但我跟學習一起的時候心有踏實感。與人相處,感覺自己像一個軀殼,漂的,不存在似的,甚至有時,感覺我的身體和我是分離的)。那麼,面對這樣的來訪者,我們如何去接近她、觸碰她、理解她的心理世界呢?

下面,用主體間精神分析的視野,從三個維度:情感與行爲模式、內心與外部人際模式、過去與現在“我是誰”,談談對存在性不安的個案的理解和治療。

(一) 以主體間關係的視角,直面——情感與行爲模式

面對我們的來訪者,不管你在治療之外是個什麼樣的狀態,你的信仰、你依賴的理論背景是什麼,但當你在做心理治療時,作爲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師,你的思維方式、思維體系就要按照動力學的方式去做。動力學方式,就是我們的過去對我們的現在是具影響的,我們的潛意識決定了現實生活的部分。而主體間精神分析,也是動力取向的精神分析,它在主體間關係的建構中,做理解人的工作。

這裏的“直面”可視爲一種思路,有點精神分析的“面質、澄清、解釋”等技術的意思。

爲何首先考慮“直面”情感與行爲模式? 因爲,人首先是自然人,緊接着是與他人的情感互動而逐漸成爲社會人的,傳統精神分析的“本能內驅力是行爲的核心動力”觀點,被主體間精神分析取代爲“情感是行爲的核心動力”。也因爲,對於存在性不安的個案,他們的種種焦慮乃至恐懼,都原發於早期情感關係的斷裂,或情感餵養的匱乏。同時,當一個來訪者走向治療室,治療師首先還要考慮,我們如何與他連接關係?

主體間關係的建構與發展,是通過有效傾聽、真實體驗的迴應、同理性解釋而達到。

什麼是有效傾聽?

主體間精神分析強調關係的基本前提,是兩個同時完全作爲主體的人,具有同等的、對稱的、相干的特性,強調兩個主體的情感體驗的真實迴應。在這一視角下,治療師主體是以全然開放的心態、以聆聽對方的方方面面,而接近對象主體。即,我通過聽,看見你的全貌。不過,傾聽來訪者時受兩個部分影響:自己的經驗和來訪者的體驗經驗。也正因爲個體的經驗是長期養育過程中的互動所形成,同樣,在主體間性治療的過程中,來訪者新的體驗經驗是會不斷增多的。

經驗告訴我們,人的情感和行爲是直接關聯的。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的行爲就會表現出親近這個人,想起這個人心裏是舒服的。反之,當你討厭一個人時,你會表現出冷淡、躲避或視而不見,這就是情感支配行爲。朋友或戀人,或同事之間,關係的遠近都是被不同性質的情感所決定的。

對於存在性不安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大多不會有流暢或爆發性傾訴。如來訪者皎皎,她在治療室初期所呈現出的狀態總是:緊張、畏縮、身體僵硬,稍有放鬆後,她的情緒較長時間處於低落、沉默、傷感流淚。跟她在一起,我明顯感受到一種陰鬱、拘謹,心中升起一幅對她的感覺畫面“不可輕易觸碰的受傷小白兔”。我抱持冷靜姿態,時不時迴應一下,我對她的情緒反應的感受;在她抱持緘默時,我平和地看着她亦抱持緘默,直到她能時不時看我的眼睛;我會偶爾詢問“我們不說話時的感覺怎樣”“此刻你想到了什麼”,或詢問她對我作出的迴應,有何感受?在這期間,我始終堅守聽和看的立場,以達至令對方“緊張、畏懼”的緩解;然後纔是,我們雙方在對情緒對感受的相互迴應中不斷循環。這樣,皎皎的語言多了些,語句長了些,漸漸她表達時的語氣也高了些,有時還略帶怨氣。

我想,這就是聽的效果:對象主體欲說的情緒喚起。此後,我們便能在主體間關係中,聽到更多更細更深的(感受)材料呈現。

在主體間場景中,在每次的50或60分鐘當中,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存在性不安的來訪者,他的內心世界自然是焦灼混亂不堪的,那麼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就是去將他所說的、所做的或者沒有說的、沒有做的,先呈現,再聯繫到他內在的感受當中去。當然,這是一個說起容易做起難的大方向。不過,什麼事情又是容易的呢?!如看書,看完一本書容易,看懂一本書難。同理,看清一個人容易,看懂一個人很難,而要通過主體間關係,促使另一個不清楚自己是誰的個體看懂自己,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我此刻有種感覺,用文字寫專業“主題報告”也很不容易,要在理論視角下,將治療室中所發生所變化的事情,寫清楚寫到位,還是挺忐忑的,這亦是一種存在性不安的體驗吧。我安撫自己儘量寫(說)具體點,做事盡力就是了。所謂有效傾聽,是涵蓋多種能力的:首先你是有良好主體感受的治療師,同時具備共情或同理的能力,你除了用心聽清、聽懂並記住重要節點(不忙於揭示),還要傳遞一個重要功能——令對方感覺到被接納、被理解。

其實在有效的聽中,我們已經在與來訪者連接,這時,也是來訪者在與你相處時找感覺的時期,就像談戀愛,雙方先是憑感覺來判斷可否進一步交往,感覺關過了,相互表達或傾訴的就多了。所以我們判斷傾聽是否有效,是看對方在主體間場景中,他的身體語言是否鬆弛些,他的語言表述是否更多、更流暢些。當然,來訪者願繼續來(至少5次以上)更是一個有效的標示。

(待 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