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節記憶

競渡、扒龍船、包糉子、纏五彩繩、掛艾草菖蒲,年年端午年年如此,爲了紀念也爲了祝福,人們來到水邊,用自我認可的方式致祭祈願。

民間有大小端陽之分,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人們象徵性喫餃子僅示知悉節日而已,其他則如常做該做的事,在黃土地上耕作的耕作,灌溉的灌溉,一切並不受到影響。


民間真正的端午節於今法定所規限的假日並不在同一日,是在五月十五這一日,家家格外地重視。節日前夜就到竹林裏,林間竹子根部剝落了一層厚厚的黃褐色竹葉。晚露還沒完全浸透殘葉,腳踩在上面仍能聽見譁喇喇葉子揉碎的聲音,清脆中有一絲柔韌。

年少時,忙碌是別人的,熱鬧卻屬於自己。選好大小合適的竹葉,泡在水桶中,重物壓置,直至完全潤溼。糯米提前泡上。全部材料取自自然,竹葉折成錐形,填滿糯米,不用繩子,用分出來的細薄的竹葉絲繞錐體纏緊,打一個活釦兒就好。

過端午喫糉子,應該纔是對節日最大的尊重。幾十個過去的端午都喫糉子。一年在外,當地對這個節日不甚重視,端午就要在一種遺失中過去,昔日朋友意外敲響我的房門,送來剛煮好的肉糉。糉子是熱的,她還貼心備了碗筷,紙包了一些碎砂糖,終於在節日的尾聲中完成了一種彌補。


最古老原始的方式,最貼近自然,這些年市面上也更少見,也因此使我更加懷念。值得懷念,常常懷念,儀式感纔有它存在的意義。兒時的諸多習慣保留了很久,而今也都漸漸被小心封藏了。

我是在成年之後方纔知曉端陽節在民間還另有一種稱呼叫五毒日。那一年端陽到嵩山中嶽廟訪友,山中樹下圍坐午餐,淡酒半杯未盡,身上迅速發了紅疹,奇癢難耐,目眩頭暈,同行道人張老師說起可能是山中蟲蟻頗多,加之吾身體質虛弱致使五毒入體。

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五月爲毒月,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包括以服藥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爲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佩香囊,喝雄黃酒。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或者用雄黃酒在小孩兒額頭上畫“王”字,取“虎”鎮五邪之意。聽說天津端午節這天有習俗:由已婚婦女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辟邪物如布人等丟入水中,代爲受災。


那時屋後有一灣荷塘,有一日早上睡眼朦朧,家中老頑童就賊兮兮叫我跳進屋後河中,說下去吧。易水寒,水至涼,早上下河洗澡自然納悶,好在時值炎夏,且有姨奶鼓勵慫動(因爲一種天然的信任使我清晰知道,她不會置我爲有恙之地),便遂了這種大人們更不會允許你多問的神祕信仰,聽話照做:一猛子扎進淺塘。

若必得要于山水之間擇其一去歡喜的話,水是必不可少的,水流則靈,秀而柔潤。好多年了,我曾臨水而居,水邊發生的故事,歷歷在目得更像是一個激盪的萬里長夢,讓人對它的真實性生疑。

待全身溼漉漉上岸,才知道這是端午節到了,在端午這天洗澡,有洗垢驅邪,祝禱康健之寓意。如果當年知道可有代爲受過的“替身”,或許不會那樣乖順。像是長大後,不爲自己的追求撞一次南牆,有幾人會回頭?


端午的習俗之一有插艾蒿,無意爭顏,芳名皆知。艾草清香,有驅蟲功效。那時河沿上長滿參差交錯的艾草,割一捆放在門口,邪氣聞見艾香避之不及。

艾葉似菊,背面有深灰色絨毛。模糊得像是給神祕蜘蛛在蒿草上結網,露水又給蛛網裝飾上一圈圈晶瑩剔透的珍珠。透亮明媚的東西輕易就叫人忘卻煩惱,連同夏日大汗的黏膩一同阻滯。插艾蒿最容易做到,也因此成了端午傳統中最常做的事情。

前些日子在一處院子,看到主人家曬了艾葉,凌亂地放在靠牆的竹筐裏。討來一捧,細細揉搓葉子,散它的香氣,還是舊時清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