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川西,看看課本上的瀘定橋

川西之行經過雅安,沿着318繼續向前,溯江而上,穿過川藏線上第一座山隘———二郎山,來到瀘定縣。瀘定縣當然要去看看鐵索橋———瀘定橋。

繞瀘定橋了好幾圈終於在一家酒店旁邊找到一個私家車位停下,買票,上橋。


第一次聽說瀘定橋是從小學課本上《飛奪瀘定橋》的課文。如果說二郎山隧道口《歌唱二郎山》的歌曲,唱出了開山築路的艱辛,唱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建設西藏、保衛西藏的決心。而飛奪瀘定橋則深刻再現了紅軍戰士不顧艱險英勇戰鬥的故事。

全橋共有13條鐵鏈,橋欄兩邊各2條。聽說,每條鐵索上都刻有負責人的名字,工作人員要求靠橋面中間走,並無緣得見,但這種方式防止豆腐渣工程,足以證明當年工程的工匠精神和責任擔當。

爲了讓更多人體會到當年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爲紅軍換來的一線生機,瞭解不能忘卻的歷史,橋面在橋面上鋪設了5塊木板,工作人員要求遊客只能從中間走。

橋面像鞦韆遊蕩在大渡河上,橋下面是湍急水流,迎風立在江上的橋板上,感覺到暈眩。

很多人念毛主席《長征》的詩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由此身臨其境更感無名英雄的大無畏精神…緬懷先烈致敬前輩!

查資料,瀘定橋的來歷其實遠不止如此。早在清朝康熙時期,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有時不能及時渡河,大渡河兩岸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軍隊頻繁調動在這裏形成梗阻。

康熙皇帝爲了國家統一和解決漢區通往藏區的梗阻而建。

瀘定,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沫水”,而康熙錯以爲“瀘水”)、“平定”(平定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並將字體立御碑於橋頭,碑文正文爲“瀘定橋”,橫批爲“一統山河”。

過去鐵索橋對面、依山而建的觀音廟門前可以看見這個碑文。如今讀來,“河山統一”也表明了康熙的雄心。

橋頭堡有穿藏族服飾的女子拍照,月光色長袖迎風甩開。看着人家歡喜,擺各種姿勢,那張陌生面龐無意中變成我自己的臉。

有人帶了無人機,在橋頭和江面、橋面上空飛旋,錄像,大有不可錯過一切的雄心。有時候去遊玩,熱鬧過後,除了到過此地,留下幾張影像之外,不知究竟看到了什麼,又感悟到什麼,一切彷彿皆如塵上馬蹄疾疾而去。

跋山涉水,找到歷年來常去的民宿小院老闆,小院早已不對外接待客人,卻在臨街的商鋪租下幾個門面,一樓是機車維修和餐廳,二樓三樓改裝成旅店。來來往往的摩旅人在這裏保養、問詢路線。老闆黝黑瘦小,但是他眼睛裏透着精明的光,商人身上抹不去的圓滑世故,使人懷疑一波又一波人這樣出發的初心是否一如當年。

在路上碰到很多徒步和騎單車、摩托車去西藏的人。聽着那些去過的人講“想當初”,那時意氣風發何其年輕!在選擇的時候,就註定已選擇了一條孤獨的路。每個人的歷史不會重演,但是不變的是面對困苦的樂觀和勇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