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成每天寫作的習慣?

談到如何刻意練習,我想給大家聊聊關於寫作那點事兒了。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如何養成每天寫作的習慣?

我是如何從一個作文困難症患者變成一個現在每天寫作的人?

其實,我不是一開始就喜歡寫作的。我這裏想談一下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寫作文對我來說可頭疼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寫作文,我就寫了三句話,大致的內容我還記得。我寫了一個放牛的故事,我是這麼寫的:“喫過早飯,我去河邊放牛。我看着牛在河邊喫草。太陽下山了,我騎着牛回家了。”

這是我人生第一篇作文,空洞、乏味,而且一點也不真實。我的語文老師看到這樣的作文也很頭痛,但是他並沒有批評我,而是想方設法鼓勵我。老師讓我當了班裏的語文課代表,專門負責收每週的作文,我是覺得挺汗顏的。

後來,我爸給我買了一本作文教材,我就從模仿優秀作文開始,加上老師時不時的鼓勵,我覺得寫作文也沒有那麼難了,慢慢也找回了一些在寫作方面的自信。後來,我的作文水平就不知不覺提高了不少,從小學到中學經常被老師拿來當作範文在班級裏分享。

再到後來,寫作就成了自己的一個愛好。我經常會記日記、寫詩歌、寫隨筆、偶爾也會寫寫小說,但那個時候也不是每天寫。真正激發我寫作動力的有兩個機緣,也要感謝兩個人。

語文老師的日更奇蹟:2018年年底,我在簡書上關注了一位鄉村語文老師,她的名字叫“愛琴海灣”。她每天日更,非常了不起。這位老師剛剛日更了1000天,累積寫了93萬字,我還發了祝賀信給她。其實,她的文字挺樸實的,故事也很普通,都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就是這麼平平無奇的一個人,她一年積累下來竟然寫了幾十萬字,我被這位老師的精神激勵到了,可以說她是我的引路人。

數學老師的文學作品集:2018年底,我那陣子工作特別累,身體也不太好,後來生病住院了,前後有大半個月時間沒上班。等我出院之後,我就做了一件事,現在來看我特別感激那件事情。這件事跟我爸有關係。我爸是一個喜歡寫作的數學老師,他的詩歌作品經常發表。我就把他之前寫過的一些文章整理了出來,給他印了一本書,準備春節回老家的時候給他一個驚喜。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時間積累的力量,收錄的文章跨度有十年,而且這是發生在我自己家庭裏面的事情。這件事讓我覺得特別受觸動,我爸收到這本書之後,他也很受鼓舞。之後,他更有寫作的動力了。現在,他退休了,還一直堅持寫作,今年又給他出了續集。

我真正開始每天寫作是在2019年初,最初加入簡書,我每天寫一篇文章,那個時候每天會寫1000多字,後來發現我抽不出那麼多時間來寫東西。同樣是受剛剛講的那位語文老師的激勵,同時接觸了《微習慣》這本書,我就在2019年1月17日這一天加入了簡書的日更挑戰,它的規則是每天只要寫100字就算挑戰成功了。我想每天寫100字還不簡單嘛,不費吹風之力啊,但後來我發現寫100字並不難,難在每天寫。我還記得當我咬着牙寫到第45天的時候,簡書給我送了一本書,這樣算是對我前期付出的一個獎勵吧。

幾乎是在同一時期,我報了得到大學,那個時候每個人都要立flag。我還記得我立的其中一個flag,就是日更100天。在得到大學同學們對自己要求還都是蠻高的,我想要做一個言行一致的人,所以我就堅持每天日更,最終在2019年5月3日完成了這個日更100天的目標。事後想想這個100天是相當的關鍵,因爲它爲我後來的每天日更奠定了基礎。其實在日更100天之後,我發現自己已經停不下來了。期間也有猶豫過,想着要不要斷更,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對於寫作的需要大於寫作對我的需要,於是就堅持了下來。

在你養成寫作習慣之前,你需要找到一個激發你做這件事情的動力。賦予一件事情意義,只有你認爲這件事情有意義、有價值,你纔會毫不猶豫地爲之付出時間和精力。

寫作對我的改變

寫作是我們表達的底層邏輯。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清楚,你肯定也寫不出來或者寫出來的內容讓人不知所云。

寫作其實是一種非常嚴謹的表達形式,它要求邏輯縝密。我一直都認爲寫作是一種思考方式,因爲它是在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

毋庸置疑,寫作確實給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在職場中,寫作能力成了我一件特別稱手的兵器,平時工作中需要動筆的地方,我明顯感覺寫作速度快了很多。寫作也是我在職場中一個最突出的競爭優勢,大家覺得我的文筆還不錯,這也讓我獲得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

通過不間斷的寫作,我能感覺到自己的表達能力也有所提升,當我把自己寫的東西講給別人聽,就會講的特別流暢。因爲每天都在記錄生活,我感覺自己的記憶力也似乎變好了,一年前發生的事至今還能回憶起來。

寫作讓我對待生活的態度更加認真了。生活不再是簡單的重複,我意識到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爲沒有兩篇文字是一模一樣的。

寫作讓我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印象中大多數時候我都很平和,滿面笑容。即使少數時候心情有些糟糕,寫下幾行文字也能很快恢復過來。

因爲要日更,我不得不攝入養分。寫作讓我通過閱讀注入新知。如果哪段時間沒有好好讀書,筆下的文字也會很乏味。每天堅持讀書與寫作,讓我形成了一個知識加工的閉環。

寫作讓我更加了解自己。有一天,我翻開我大學的時候寫的文章,我突然間就好像回到了大學時代的生活。我在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最難認識的是自己,寫作其實是多了一個途徑讓你瞭解自己。

在過去兩年半的時候,我通過日積月累完成了我的第一個50萬字的寫作。從獲得兩季的日更王者,到簡書創作者,再到簡書籤約作者,也讓我從寫作這件事上獲得了很多的自信。

大家可以算一筆賬,如果你每年寫20萬字,連續寫上50年的話,是不是就1000萬字了。在我們整個人類歷史上,一生留下1000萬字的人,可謂是寥寥無幾。

我知道有一個人做到了,就是《金粉世家》作者張恨水,他每天寫3000字,一生寫了3000萬字。

如何養成習慣?

(一)要事佔位法

你可能會說,寫上一天兩天的,我還能夠做到,那怎麼能保持長久的寫下去呢?如何保持寫作的激情?

我最初用的一個方法,叫作“要事佔位”法。我會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除了寫作別的什麼事都不幹。我這個寫作專屬時間是什麼時間呢?說起來很奇葩,就是我每天坐班車去機場的路上,大家知道去機場的路又遠又無聊,但我超級喜歡這麼遙遠的路途,因爲這段時間是完完全全屬於我自己的,我就利用這段時間來完成每天的日更。

我總結,這樣做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把這段空閒的時間利用起來了。一坐上班車,我就打開簡書。這段時間也成了我最享受的一段時間。說起來特別神奇,無論班車上多麼嘈雜,只要我打開簡書,我就立馬能進入心流狀態。每天有這麼一段心流時間,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第二個好處就是鍛鍊了我的限時寫作能力。就是因爲班車上的這個時間相對是固定的,大概是30分鐘。我要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完成我的一篇日更,這個還是蠻有挑戰的。在理想狀態下,我必須在班車到站的時候把今天的文章發佈出去。經過長久的刻意練習,我寫作的速度不知不覺提高了。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我這一路只能寫上一兩百字,班車就到站了。那現在稍微好一點,大部分時間我能完成一篇七八百字的小作文。

大家比較熟悉的村上春樹,它每天的寫作時間也相對固定。每天完成3000字,寫上一年半載的,一本暢銷書就出來了。

小結一下,如果想養成寫作的習慣,你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段,或者是早上或者是晚上。如果你想讓寫作成爲你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天給它留出一個固定的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專題分類法

你可能會問:你每天寫作,到底寫些什麼呢?哪有那麼多什麼內容可寫啊?

回答這個問題特別重要,我就講一些我個人是怎麼做的。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爺爺就經常跟我說一句話:“處處留心皆學問”。在寫作的時候,也同樣適用:處處留心皆是寫作的素材。這要求我們要有一雙觀察生活的眼睛。

如何觀察生活?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到一個地方旅遊的時候,你可以瞭解景點背後的歷史傳說或故事,然後把它記錄下來。

因爲有寫作的習慣,所以我必須主動蒐集寫作的素材,要主動去觀察這個世界,去留意身邊的人和事。最初的時候,我會在早上上班的路上觀察天空的變化、留意樹葉顏色的變化,然後把它記錄下來,一般先從寫景入手,然後再來抒發感情。寫作的時候,你必須得有自己的思考,這裏說的思考不是說讓你胡思亂想,而是近期收穫了哪些新知和頓悟。這些文章一般會被收錄在我的“晨思錄”專題裏面。

還有一些素材來自於我平常參加的一些線下活動,我把它命名爲“社交洞察”。每次參加活動,你不可能說是沒有一點收穫,對吧?有可能別人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分享了一個令你非常觸動的點,給到你一些啓發,這時候你也可以把它作爲寫作的素材。打個比方,我平均每年參加30場社交活動,那麼我一年下來就有30篇“社交洞察”。

我還有一類素材,和我的原生家庭有關,是一些關於個人成長的,我把它叫作“時光裏的故事”。主要寫的是我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歷,或者是我的家族故事,更像是我的家庭回憶錄。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激發了我對兒時的回憶,我會把它記錄下來。還有我每年寫給孩子的信,我也會把它放在“時光裏的故事”這個專題裏面。

除此之外,我還會寫一些睡前故事。我們小孩有個特點,他不喜歡聽現成的故事,那麼我就會絞盡腦汁來自己編一些故事,在睡覺前講給他聽。這些故事大多是憑空想象的,也沒有說事先構思好,我是一邊想一邊講,有時候他聽的非常入迷,還要求我講系列故事。第二天一大早,如果我還記得這個故事,我就會把它寫下來。我知道我們得到有些家長,每天給孩子寫成長日記,還有每天給孩子講一段話,這些其實都是很好的素材。

我還有一個“輕風詩集”的專題,因爲我有時候心血來潮也會寫一寫詩歌。年輕的時候寫的會比較多,一年能寫100多首。現在年齡大了,靈感少了,所以只會偶爾也會寫一寫。

我現在寫的最多的是“晨讀社”這個專題,最初這個專題叫“每天讀點書”。今年,由於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加班,我就把閱讀的時間由晚上調整到了早上。每天早上醒來之後做三件事:喝水、跳繩、讀書。我剛剛講了,閱讀和寫作,一個輸入,一個輸出,形成了我學習的閉環。當你沒有內容可寫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事實證明,這種積累是非常有用的,這就相當於你個人的素材庫,可以隨時隨地取用。

就是我自己的寫作經驗而言,其實寫作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你喜歡怎麼寫就怎麼寫。比如,我爸除了詩歌,他別的題材都不擅長。你可以記自己的生活感悟,你也可以是讀書筆記,你可以記回憶錄,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說你必須得從心裏面認同寫作這件事的重要性,願意去在這方面花時間,這對於個人、對於家庭都是非常寶貴的。

我們有些同學會擔心寫的東西沒有價值,怎麼辦?

如何寫出有價值的內容?

前段時間,讀書會作者光臨活動請了張凱老師來分享他的新書,我當時作爲讀者分享瞭如何寫出有價值的內容。我當時總結了三個心法,可能有些同學也聽到過,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

第一個心法叫“心裏有底”,要相信自己寫的東西有價值。

以前,我也總感覺自己寫的東西沒有價值。我很少主動去和別人分享我的文章,我用文字記錄當下的所思所想以及我個人的成長曆程,雖然對我自己來說這很重要,但我不認爲這些東西對別人來說有什麼價值。

直到有一天,我一個小學同學給我發了一條信息:“你寫得真好,解開了我不少心結和困擾,心情豁然開朗平和起來。”我真沒想到,我平常隨手寫的這些文字,還能幫別人解開心結。

用張凱老師的話說,寫出跟別人帶來啓發帶來改變的文字,這就是寫作的價值。你懂得的知識不是每個人都懂,沒有人完全複製你的經驗和經歷,和別人分享你的所思所想,一定是有價值的。

明白這一點特別重要,它幫我完成了心態上的轉變:我開始相信寫作不光是對自己有價值,對別人也是有價值的。從此,我開始主動去投稿,希望我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見。

第二個心法叫“眼裏有人”。這個心法是說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讀者是誰。

我以前寫東西都是自顧自的來寫,那是因爲我不知道自己的目標讀者是誰,大部分時候是自己跟自己對話。

爲了打破這個魔咒,我曾經嘗試用書信的方式來寫作,寫給我的家人,寫給我的朋友,寫給我的老師等等。但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書信只能是針對一個人,而不是某一類人,這個受衆羣體就會比較狹隘。

自從我那位小學同學告訴我,她讀了我的文章之後給她帶來的一些啓發。從此,我就把我的這位同學作爲我的目標讀者中的其中一類,現實生活一地雞毛,她們急需一些正能量的激勵。在下筆之前,我會想象我的文字正是爲她這一類人寫的。我在寫作的時候,我想象着她正在屏幕前方閱讀我寫的文字。

這是我第二個認知上的轉變,我現在幾乎很少寫意識流的文章,而是側重於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文章標題多是以如何開頭,比如“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育”。

第三個心法叫“過程有序”。寫作也要遵循一定的步驟和流程。

書中將寫作分爲六個步驟,分別是:確定主題、收集素材、整理素材、深度思考、設置框架、開始落筆。

原來,寫作不是隻要下筆寫就行了,而是要像做菜一樣,先確定菜品,然後是準備食材,洗菜切菜,把菜配好,最後是按照工序把食材下鍋。可以說,想做好一道菜品,中間的步驟一步都不能省。

小結一下,這是我提煉關於如何寫出有價值的內容的三個心法:

1. 心裏有底。要相信自己的寫作是有價值的。

2. 眼裏有人。寫作要有明確的對象感,知道自己是爲誰而寫。

3. 過程有序。寫作要遵循正確的流程,要像做菜一樣去寫作。

你自己的人生傳記,靠自己書寫。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如何下筆,那麼我推薦你寫日記。

很多我們所熟知的大師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如曾國藩、魯迅、周作人、季羨林等。如果當初不寫下來,後世就會少了很多研究其生平的寶貴資料。自己的傳記,要靠自己書寫。

我們經常寫作的人會發現文字裏藏着的祕密,一篇篇文章就像是一塊塊拼圖一樣,最終會將整個人生都展現出來。

我不認爲一年寫20萬字有多麼了不起,因爲這只是時間復加的力量。每天寫30分鐘,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做到。

寫作就是這樣一件需要刻意練習的事情。儘管這條路很孤獨也很漫長,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沉澱,總有一天,等你回頭再看時,會發現自己已經翻過了一座山。

任何結果都是日日不斷的結果,唯有日日不斷,方可水滴石穿。

結語

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人人皆可創作的時代,文字是屬於普羅大衆的。有了文字這個工具,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用它來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人人手裏都有一件兵器,有人把它磨得鋒利無比,有人卻讓它變得鈍拙無力。

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生。當你每天都在寫作,你就會發現:你不需要成爲誰,你只需要成爲你自己。

我們偉大的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

與各位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