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人言無二三:愛說、會說、不說,“誰在說”“在啥環境下說”

人際互動離不開說,如何說是個大問題,這是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反映,或者說是心理健康指數差異的表現。

我們可以簡單區分爲三種情況的“說”:愛說、會說、不說。

一、愛說。

家有小孩子最熱鬧,整天精靈古怪,精力旺盛,不住嘴地說。這種孩子式的愛說,可以視爲好奇有趣的探索,非常正常。

隨着心理發展,許多成人還是習慣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屁大一點事唯恐別人不知,整天嘮嘮叨叨,那就不太正常了。

就個人體驗,讀書時候曾遇到非常愛說的人,整天不住嘴,卻又“言之無物”,盡是雞毛蒜皮之類,感覺很無聊。這是很久以前的感受,今天回顧可能恰恰反映了我的內心世界,即我本人就是如此的人,但還不如人家能說出來,由此反向形成。

那些自己否定的、看不起的人事物,最有意義。

這種孩子式愛說,可以歸結爲兩點原因:1、優越情結,自卑代償爲優越感,遇事通過能說愛說,表達自我虛僞優越感,高人一等,即好爲人師。2、負性情緒,外界事情的出現,導致焦慮、憤怒、壓抑、恐懼等,通過話語宣泄緩解情緒,這是防禦機制發揮作用。

二、會說。

隨着生理心理年齡成長,慢慢會變爲成人的“會說”,即有分寸地適當地說,不再是一股腦的傾其所有的愛說。

愛說不等於能說,更不代表會說,這是顯而易見的。我不會說,但可以感受到愛說與會說差異,這可意會雖不可言傳。

我見過很多會說的人,相信每個人都如此,人家不說則已一說說到心坎裏,非常貼切有深度,還很有溫度,這是共情能力體現,即站在對方角度看事情,且大氣大度大方。

成人式會說的人也有兩個明顯特點:1、要有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有話不全說因爲有些事多說無益,說出來不能解決,反而徒增難堪,也就欲語還休,說話要看對自己有無用處,這是利益衡量,非但無可厚非,還得認真學習。2、要有效,說的再多不如懂我,這是站在對方角度來說,說過的話沒有效果,那就慢慢體會到適當說別全說。

會說話很難,不信回想下,酒桌上幾句祝酒詞都不容易說的貼切到位。何況人性是本能的孩子式愛說,體現優越,緩解情緒。

三、不說。

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就會保持沉默不語,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亂說,說也會言簡意賅,點到爲止。

典型例子就是禪宗的各種“公案”,也就是充滿禪機的小故事。比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直抵人心。

不說的典型例子就是“看破不說破”,有兩層意思:一是不說源自深度共情,人人都有慾望需要,理解別人的不容易與自己類似。二是不說源自情緒平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冷眼旁觀,做好自己的事。

最後必須要說,愛說、會說、不說沒有本質好壞對錯,關鍵是看“誰在說”“在什麼環境下說”。比如遇到不平事情可以在家裏盡情宣泄說,起到緩解情緒作用,比如知道自己水平不夠,卻忍不住原形畢露嘚瑟自己,也要原諒自己,比如不該說卻說了,只要自我覺察到也是好的。

概括說,話多勞神,訓練三句話不離本行還是很有必要的,當我們滔滔不絕時候,警醒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