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評判?

爲什麼人們愛評判他人?我想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

1 人會不自覺地尋找一種隱祕的優越感。當我們在評判別人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我比你高尚”、“我比你聰明”、“我比你明智”。滿足這種隱祕的優越感是人的一種剛需。

2 很多時候,評判反映的,不是我跟被評判者的關係,而是我跟那些同樣在評判這件事的人的關係。

比如,當我們在評判王思聰的時候,我們其實不在意他怎麼想,我們在意的是周圍朋友同事的看法。畢竟王思聰我們都不認識,而和我們一起喫瓜的同事朋友,我們都認識。這時候,如果你說了跟他們意見相左的話,你就是在反對他們。這種趨同的本能,會讓評判放大,變成一種不加懷疑的情緒。一個人的評判,就這樣變成了一羣人的狂歡。

當你跟很多人一起評判一個人的時候,你並不是在構建跟評判者的關係,你只是在“用”他構建和同樣評判的人的關係。這是對被評判者的一種物化。我們並不會考慮他的感受,我們只是在用它。

3 評判的背後,有對背叛契約的憤怒。

當一個公衆人物違背了人們內心的期待時,很多人就會有這樣的情感:

“你違背了你在我們心中的人設。什麼?這種人設只是出於我自己的想象?不不,不是的。它既是來自我的想象,也來自你不斷向我傳遞的信息,我是根據這些信息喜歡你的。這是我們之間的隱性契約。現在,是你背叛了它。這就是一種欺騙。”

從這個角度,你就能理解一些評判者帶來的憤怒情緒。這種評判是對被評判者的警告,也是對自己和同類的提醒:

“他是一個不可信的人,不要對他投入情感,不要被他欺騙。”

所以評判就變成了防止自己投入一段不值得的關係的自我保護機制。

4 評判是我們維護頭腦中的舊秩序的努力。這種舊秩序是想象的產物。有時候,我們的想象和現實之間常常有巨大的出入。但就算這樣,我們也不想承認事實。就像你在寫一篇文章,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能佐證你觀點的論據,怎麼也不想去看它的紕漏。

我不是去參加過一個綜藝節目嗎?在這個節目裏,主持人朱丹講她講她自己跟老公的相處之道,說如果她生氣了,老公一般都會先來哄一下她,如果她再作,老公就會正色對她說:“我已經給你臺階了,下不下,就看你的了!”這時候朱丹就會後背一涼,趕緊調整自己的態度,接受老公的好意。

原來朱丹說這話的時候,是把它當作夫妻相處的成功經驗講的。結果這事上了微博熱搜,網友紛紛譴責朱丹老公,覺得他太強勢,朱丹太軟弱,太卑微。

這件事還有後續,就是朱丹爲自己辯護,說:“不是啊,我老公很好啊,我很幸福啊!”網友就說:“不,你不幸福!”朱丹說:“在關係裏我不卑微啊。”網友說:“不,你卑微,你只是卑微而不自知!”

朱丹爲此很受傷。最後還是她的先生,那個被認爲對她不好的男人,安慰了她。他說:

“你要知道,你和輿論之間是有一扇門的,而你自己有這扇門的鑰匙,你要學着把門關上。”朱丹說,是先生的這句話,幫助她走出了困擾。

在評判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他人,而是想象中的他人。我們也不關心他們的真實情況,而只是藉着他們的事,來表達我們自己。

寫這篇文章,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段時間我看到一些關於杭州保姆縱火案的林生斌先生的議論。這種議論又變成了一個評判的場。林先生當年因爲妻子和孩子遭遇的不幸,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現在又因爲新的婚姻收到了很多指責。我不太想說這件事,我只是覺得,失去親人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了,如果我們妄加評判,就可能製造另一個悲劇。對於失去親人這麼大的一個悲劇,無論用怎麼樣的方式走出來,對他本人和他的親人,都是勝利。

怎麼才能放下評判呢?如果要放下評判,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這些問題並不僅限於遙遠的公衆人物,也可以對我們身邊的人。

1 當他說這些話或者做這些事的時候,他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說的或者做的?能用情境的影響解釋,就不要用品格。

2 他是一開始就這樣,還是經歷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3 假如他的言行是出於某種保護自己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需要是什麼?

4 假如我對他的想象也是出於某種心理需要,這種心理需要是什麼?

5 如果我在他的位置,我會怎麼做?

6 我和他有像的地方嗎?像在哪裏?

7 當我評判他的時候,我在意的是他本人,還是周圍同樣在評判他的人?

8 如果我和他面對面,我願意聽他解釋嗎?

9 如果我看到的只是他的某一面,他不爲我理解的另一面可能是什麼?

看到這裏也許你會想,啊呀爲什麼要想這麼多?還不如直接給個評判來得痛快!如果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其實有時候我也是這麼想的。就像錢鍾書所說:“偏見是思維的休息。”只不過,那你至少知道,你在評判一件事的時候,你不是在說真相,也不是在說評判的對象。你只是藉着評判,讓自己的思維休息一下。

那也好。休息,休息一會。

(我的公號:陳海賢,haixiansalt)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