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品必由之路(五) - 授信流程的玩法

在金融產品系列的第四篇裏,霍總分享了授信的業務知識,揭示了互聯網金融授信的簡單體驗背後,金融機構都做了哪些複雜交互。然而,作爲產品經理的你可能會問,知道了授信邏輯,知道了這個信貸行業的祕密後,我可以怎麼設計我的金融產品,怎麼提高流程轉化率。這篇文章會給你啓發。

再探授信的本質

優秀產品的一個重要特質,是在宏觀商業模式和微觀技術架構間的收放自如。當我們鑽研授信業務邏輯,埋頭之餘,要懂得抽離出來從產品的宏觀角度反思,爲什麼要授信?

金融借貸簡單而言,就是機構將資金匹配給客戶的過程。那麼授信在這個過程中的意義是什麼?從用戶的角度,授信的目的是給出額度和利率,告訴客戶可以取得的資金量和成本。

而這個額度和利率,我們一定要用動態的角度看待。從長週期上講,它是隨客戶的風險狀況、以及機構的風險政策變化的。從短週期上講,機構給出去一個額度和利率,在客戶接下來提現的時候,也是可以變化的。

基於上述對授信的理解,其實可以把第四篇裏提到的授信底層交互邏輯,動態分散到不同的環節中去,而不一定要硬生生地獨立出一個授信流程。這麼說有點抽象,下面就舉個例子。

預授信

從用戶角度,授信的本質就是告訴客戶,可藉資金的量和成本。而如果要精準地給出額度和利率,就要求客戶上傳個人信息(一個不太令人愉快的過程),然後進行一系列複雜的信息交互。

這時機構就會想,我能不能先給出一個大概的額度和利率,讓用戶先快速進入借貸流程,再在過程中進行資料收集和真正的額度、利率確認?這時就出現了預授信。或者,可以先收集一小部分信息(比如身份證),給出一個不太精準的額度和利率。在提現過程中,收集更多資料(比如工作單位、收入等),進行額度利率校準。這時,授信和提現流程就可以動態耦合。

要保證用戶體驗,建立信任,這個預授信的額度和利率,和實際差距當然越小越好。而這取決於機構對客羣的深入把握,這個把握又取決於機構手上的數據。因此,業務量越大,並且可採集的渠道數據、基於自有生態的用戶數據越多,就越不依賴於基於外部數據庫的風控決策,從而能提供很好的預授信體驗。

對於新機構,不妨嘗試直接用最大額度和最低利率吸引,將授信和提現流程結合,最終的額度、利率和放款決定都在一個流程裏相繼作出,或許可以提升總體流程轉化率。

用戶心理

金融產品的競爭是非常簡單直接的,第一是和用戶建立信任,第二就是核心產品要素的競爭力,即額度和利率的精準性。因此在推廣、產品交互過程中,核心都是釋放上述兩個信號。告訴用戶,這個產品值得信任、你的信息是安全的,以及你有高額度和低利率。這尤其體現在,吸引客戶的推廣過程 和 在用戶上傳敏感信息的過程中。

對於第一點,擁有優秀生態的機構具備絕對優勢,因爲一來這類機構本身一定是大型機構,二來因爲它擁有基於生態的用戶信息,它還能收集更少的敏感資料,從而減少交互步驟、以及用戶在流程中的不適。

體驗的流暢度、用交互維持用戶的耐心,是產品經理要下的功夫。

打造精細數據體系

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核心流程非常簡單,因此可以建立完備的埋點、報警體系,數據化監控用戶體驗。並基於A/B test的精神,不斷在這幾個核心流程上做測試。這種測試可以是大型的,比如授信和提現合併還是分開;也可以是細微的,比如某個文案和交互。

埋點的數據體系可以做的很細,比如在某個關鍵頁面的停留時長(上傳身份證或放款最後一步),一旦超過一定時間,就觸發客服介入,促進業務達成。同時,這些細緻的特徵工程,比如關鍵頁的停留時長,也是風控模型極好的自有標籤。

數據體系建立數據產品、前段產品和風控產品的交叉職責,可以參照彼此經驗,發現特別的標籤,找到優化的突破點,有點增長黑客的意思了。

總結

本節的核心就是這句話:把第四篇裏提到的授信底層交互邏輯,動態分散到不同的環節中去,而不一定要硬生生地獨立出一個授信流程。而不同的客羣,以及影響客羣的空間因素(比如渠道),時間因素(比如時期),都會影響這個探索。因此,每個機構都應該結合自己的客羣情況,結合對用戶心理的把握、結合數據,找到最有利於業務發展的流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