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我們爲什麼要讀書?

問爲什麼要讀書?

這跟問爲什麼要喫飯,是一樣的樣簡單重要:爲了存活,我們要喫飯;爲了存在感,我們要讀書。

古往今來,人們都是這麼覺得的:飯,是我們活下去的食物;書,是我們活得有價值的精神食糧。

但不知何時何因,人們開始重視舌尖上的刺激、身體上顯擺的價位,開始疏遠我們的精神食糧,也開始各種質疑——讀書有啥用?爲什麼要讀書?爲什麼要活着?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活人爲什麼這麼難?

反之想問,人們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生質疑呢?

其實這些都是深奧的、難回答的疑問。但有一種現象是很確認:人們的心理,精神世界越來越趨於浮誇、浮躁。

如,現今網絡頻繁亮相的“戾氣”,反應着暴力的社會現象。爲什麼在國人包括青少年身上(校園暴力屢見不鮮)充滿了戾氣?我想,這自然是與吞噬過多物慾,心靈荒涼有關。克萊因說:對自己的內部過程有更多洞識,並因此更少使用否認的人們,就較不易於對自己的破壞衝動讓步,結果是他們也更多的去容忍他人。所以,戾氣是來自人內部的仇恨和破壞慾,洞識力是源自人對知識的內化。

人活着,總要有所追求,不然就如同行屍走肉,沒意思。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在告訴我們:書是知識和力量的土地;讀書,是你去追尋你所想要追尋的最基礎的事情。小孩讀書,是爲將來成爲一個能立足社會的有用之人;成人讀書,是爲了自己繼續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有用且自足的人。

因此,讀書不爲別的,只爲更好的認識自己,爲使你自己的生活過得深遠有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