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史梳理及宋词精要点评

《唐五代两宋词史稿》是郑振铎撰写的一本文学断代史。这本书最早于1930年出版,原书名为《中国文学史(中世卷第三篇上)》,是郑振铎原计划撰写而遗憾未能完成的《中国文学史》的分册。按郑振铎拟定的撰写计划《中国文学史草目》,中世卷第三篇主讲五代、两宋期间的文学史,本书为这部分的上册。

《唐五代两宋词史稿》内容包含五章,分别为《词的起源》《五代文学》《敦煌的俗文学》《北宋词人》《南宋词人》。书中内容以词为主,且书名为“词史稿”,但其中也包含敦煌俗文学、五代诗和散文等内容。

在《词的起源》中,郑振铎对词的起源和发展做了完整的梳理。

首先便对词的起源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了一些流行已久的说法。他不认可“词乃诗之余”的观点,而是认为词和诗是互相独立发展的。以是否可以歌唱作为区分的依据,能歌唱的,是乐府、词和曲,不能歌唱的,是五七六言古律诗。

对于同是可以歌唱的乐府和词及曲的关系,郑振铎同样不认可王应麟在《困学纪闻》提出的“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的观点。他认为,词替代了乐府,但却不是乐府的蜕变或末造,而是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分别是来自西域的胡夷之曲和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

郑振铎把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胚胎期、形成期、创作期和模拟期。

在胚胎期,主要是把胡夷里巷之曲融为己有的时期,或者可以说是词所用的曲的准备时期。此时乐曲是必有的,而词未必有,有曲无词的类似现代所说的纯音乐。在形成期,开始为已有的曲目创作新词,即填词的方式。到了创作期,在大量创作新词的同时,还创作了许多新曲。模拟期则失去创新活力,仅模仿前作,缺少新意,逐渐衰落。

在词的发展阶段划分中,郑振铎始终注重乐曲的发展和作用。从他对胚胎期、形成期的划分可见,他认为在词中,曲是必须存在的前提,甚至要先于词而形成。而在创作期,新曲的创作也是词的兴盛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把词和诗作为互相独立发展的文体、反对“词乃诗余”观点的一个基础。

对北宋词和南宋词,郑振铎也分别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进行讲解,并抓住每个时期及代表词人的作品特点详细点评。

郑振铎对苏东坡作品的评价很精准。他认为东坡的词境有两种,一种是“横放杰出”,一种是“清空灵隽”。“横放杰出”者开启了适合“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出的豪放派风格,然终是词的别支,而“清空灵隽”者使东坡成为语意高妙、超乎尘埃之外的绝顶词人,令其占了词坛的最上层。

这种“清空灵隽”的境界,是东坡的卓越才华、开阔胸襟在仕途磨难和困顿生活中逐渐被炼就而成的超然旷达,他人难以企及,也就无法模拟或形成一派了。

虽说能达到“清空灵隽”词境的仅东坡一人,但宋词中的佳作也不在少数。那么,什么样的词作算好词呢?

郑振铎在《北宋词人》中有一段相关论述可以借鉴。他认为,《珠玉》《六一》《东坡》等作家的作品真挚,不做作,直抒胸臆,而南宋有很多词只是徒劳地在字面做文章,虽说能做到或整洁合律、或媚秀动人,但却经不起长久的吟咏,比较起来,后者自然落了下乘。

简单地说,那些经典词作主要胜在情感真挚、自然流露,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巧妙而精准的用词,做到感情流畅又兼文辞优美,自然能够打动人心,流传千古。

在此想起了萧涤非在《历代乐府选评》的附录《读诗三札记》中提到的一件小事。萧涤非到青岛教书之前,向黄节先生辞行,顺便想请教写诗的秘诀,问道:怎样才能写出好诗?黄节先生沉默片刻,淡淡答道:“不要勉强!”

这句“不要勉强”,同样是希望作诗的时候要情感自然流露,抒发真情实意,不能勉强拼凑、堆积而成。这种看法,跟郑振铎提倡的真挚、不做作、直吐胸臆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这一点不止适用于诗词创作,对所有类型作品的创作都适用。只有情感和才华自然流露凝成的作品,才能长久地引人共鸣,成为好作品,历久弥新。


2021.07.18雾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