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蘇軾的《定風波》?

如何解讀蘇軾的《定風波》?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這個詞牌的形成非常早,在初唐敦煌的曲子詞中就能找到。

在格式上以後蜀詞人歐陽炯的作品《定風波·暖日閒窗映碧紗》爲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兩仄韻,後段六句四仄韻兩平韻。

蘇軾這首作品前面有一段話,作爲詞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狀況和爲什麼寫這首詞: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這首《定風波》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他在物質上已經度過了最艱難、最困頓的開荒(東坡地)階段,思想上也藉由前後《赤壁賦》上升到了一個超然物外的境界——他正處在一個精神上豁然開朗的高峯創作時期。

蘇軾(三月七日)出遊沙湖道,突遇春日急雨。開始天氣不錯,沒有預料到變天,拿着雨具的奴僕們先行回去了(雨具先去)。同行者都是左躲右閃,狼狽不堪。蘇軾覺到是得無所謂,吟詠自若,緩步而行,甚至還有那麼一絲任性人生的快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不要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吟哦長嘯,從容前行。拄竹杖、穿芒鞋,卻比高頭大馬行進更加輕便,這春雨雖急,有什麼好怕的?我這一輩子都是穿着蓑衣在煙雨中從容、鎮定、達觀。

上片一句一進,從雨聲急,到吟嘯徐行,寫出詞人的生活態度,用竹杖、芒鞋勝馬來顯示自己超越常人的見識,用“誰怕?”二字反問,加強對代表艱辛、磨難的急雨之蔑視。最後一句引申到人生中來,注意前面小序中講了“雨具先去”,那麼蓑衣從何而來?因爲這裏已經是虛寫了,並不代表詞人現在穿着“蓑衣”。

雨停了,下片自然有情境轉換: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放晴了,山頭斜陽迎面而來。回頭望一眼一路行來的風雨蕭瑟,我信步歸去,不在乎它是風雨如晦還是雨霽雲開。

這一段就完全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態度融入了放晴之後的景色描寫。

很多事情,經歷過生死之防,就看得格外清楚明白。

所以不論是風雨相逼,還是皓日當空,在詞人的眼中,也就是那麼一回事了。

人生走到這個階段,蘇東坡的思想由儒家兼修佛道,有了新的思維提升。雖然並沒有進入佛道法門,但是他的思想被影響,意識被糅雜,文字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他自己成熟人生觀的表露——有道家超然物外,有佛家明心見性,更是保留了儒家爲國爲民安身立命,以待再起的信心。

我走我的路,風雨也好,落日也好,於我的本心沒有動搖。

這是一種執着,卻偏偏給人一種超然的感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