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义之死与魏郡兵变(二)

曲义与魏郡兵变

在袁绍与张燕的战斗结束后,《后汉书·袁绍传》写到了曲义的结局:

“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曲义与这一系列事件有何关系?单从这句话来理解,可知曲义自以为对袁绍有功,于是骄纵不轨,被袁绍召来杀死,他的部众被袁绍吞并。

其实,曲义与初平四年(193年)三月上巳爆发的魏郡兵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封袁绍写给公孙瓒的信。《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引《汉晋春秋》记录了这封信的内容,信里有这么一段话:

“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曲义余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桥搴旗拔垒,先登制敌者也。”

(这封信写于袁绍与公孙瓒决战之前)

信中所说的“西山陆梁”,指的是黑山贼来犯,“陆梁”有“嚣张、猖獗”的意思。后面的内容,点出了魏郡兵的身份——他们是曲义的兵马,也就是当年在界桥奋战、立下大功的先登部队!

写这封信的时候,曲义应该已死。而魏郡兵变的时候,曲义尚在。

曲义的生卒年不详,但至少活过了兴平二年(195年),活到了建安初。《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

“乌桓峭王感(刘)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刘)和,与袁绍将曲义合兵十万,共攻(公孙)瓒。兴平二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相持岁余,曲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

这是兴平二年(195年)曲义与公孙瓒交战的记录。可知,在爆发魏郡兵变时,曲义是在世的。那他是否参与了兵变呢?这很难说。曲义的死因,有“骄纵不轨”一条,这里的“不轨”二字,或许就是与兵变有关。

根据《后汉书·袁绍传》的记载,曲义的结局写于魏郡兵变、横扫黑山、大战张燕之后,让人觉得,曲义似乎是在参与兵变后,遭到了处决。

但《后汉书·公孙瓒传》明显写到了曲义在兴平年间的活动。可知曲义并未死在魏郡兵变后。

来自长安的阴谋

曲义的兵马为什么要发动兵变呢?《英雄记》的记载或许给了我们一些线索。在《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的大段内容里,于魏郡兵变之后,有提到一句“(袁绍)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袁绍在平定魏郡叛乱、斩黑山于毒之余,还斩了一个名叫壶寿的人。此人是“长安所署冀州牧”。

这里的“长安”指的是当时控制汉帝的李傕、郭汜集团。从立场上来说,当时长安朝廷是不被关东诸侯所认可的——他们两方处于敌对状态。长安所属冀州牧,即长安方面派来管理冀州的。这当然不会被袁绍所接受。壶寿既然当时在邺城一带,自然可以理解他与于毒、魏郡兵马是一路的。此次兵变极有可能与长安朝廷有关。

长安朝廷意欲通过在邺城的兵变,取代袁绍对当地的管理。而长安朝廷很有可能在当地找到了一个合作方,从而发起了兵变。此人或许就是曲义。

曲义是凉州人,与李傕、郭汜的凉州帮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面对叛乱的掀起,袁绍表现得异常淡定。他或许也有钉子打在邺城内部。此人会不会就是“有善心”的陶升呢?

如果曲义亲自参与兵变,事发后理应伏诛。但之后袁绍与公孙瓒的战斗,曲义依然参加。这就很令人费解了。或许他并未亲自参与。但曲义最后的结局,依然脱不开“不轨”二字。

本文受方诗铭先生《袁绍、张燕争夺冀州的战争》一文的启发。欢迎喜欢三国历史朋友多多留言、一同探讨,从史料中解锁更多尘封的秘密。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