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志 | 前燕篇(十五)國柱傾折

太和二年,即公元367年——這一年對於前燕政權來說,無疑是由盛轉衰的最關鍵的一年。理由是在這一年裏,前燕的支柱·慕容恪逝世了。慕容恪在去世前曾不止一次的對慕容暐提到慕容垂,並盛稱慕容垂的才能超過自己,希望慕容暐可以重用之。

慕容恪很清楚,在前燕政權當時的諸位大臣之中,太傅·慕容評性多猜忌,於國不利;慕容暐的兄長·慕容臧等人雖然才識明敏,但是都太年輕,在軍國大事上缺乏經驗——能夠代替他成爲前燕支柱的,只有慕容垂!

慕容恪的離世對當時天下的局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當初,在慕容儁逝世的時候,東晉方面認爲中原可圖矣。但是桓溫卻認爲:“慕容恪尚存,所憂方爲大耳”;當慕容恪去世的消息傳到前秦君主·苻堅耳中時,他暗下決心,計劃出兵吞滅前燕。

從東晉和前秦兩國的動態可以看出,在他們眼中,前燕都是靠慕容恪在支撐着的。只要慕容恪還活着,他們就無法加兵於前燕。換言之,哪天要是慕容恪不在了,那麼他們也即將開始對前燕施以攻略了

如果慕容垂真的成爲前燕的支柱,那麼前燕政權的命脈或許可以得以延續。然而事實並未如此。太和四年(369年),東晉大司馬·桓溫率軍伐燕,結果爲慕容垂所擊敗。慕容垂因此威名大振。但也正因爲如此,他遭到了慕容評的忌妒。內部的矛盾在此升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