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论道名师》读书心得(下)

十、“道”与“术”交相辉映

——贲友林老师的教育品质与教学“功夫”

在贲友林的教学理念里,自然与真诚是非常重要的两环。在他的著作《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中,第一节课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环节,都呈现了学生最真实、最原始的成长状态,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素材。在书中,贲友林写下了这样的话:“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课堂一旦拉开帷幕,不能试验,无法预演,更不会让你反复润色,每句话、每个细节、每件事,都是原创,都是首发。”针对学生基础不同,贲友林老师总是让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课堂的主体永远是学生,他一直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人物,无论平时的课堂还是观摩课,不是自己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放飞思维、激扬生命的天堂。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理解到了什么程度,这才是他关心的问题。

贲友林的课堂不只是高效率,还有高效益。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全知全能”的“神位”,卸去“至尊”的架子,撕去“完人”的面具,还原本真,还原自然,还原童年,还原那个曾犯过错误、正在犯错误、依然还会犯错误的普通“真”人的形象。从错误中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在交往中成长,教师也是成长者。所以,贲友林的每一堂课,都有妙趣横生的故事;每一堂课,都是熠熠生辉的生活;每一堂课,都在吐故纳新地成长。

在这些闪耀光环的背后,是贲友林超越常人的执着与努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备课时间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休息时间,而且他备的不仅仅是上课内容,还广泛涉及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的知识。贲友林认为,备课是“养兵”,上课是“用兵”,养兵千日,方能用兵一时。所以,贲友林在备课时广泛地考虑到了各种状况,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到知识结构的建立,对于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他早有预料,于是他也就有了游刃有余的应对。另外,每日必读三千字,为贲友林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教学经验,也点燃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贲友林的人格魅力,是其几十年如一日修炼的必然结果,而他又用这种修炼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学生,真是功莫大焉。

十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徐斌老师“无痕教育”的生命张力

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从其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在他的数学课上,他让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及比较抽象的算式规律时,往往巧妙地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故事,让学生在盎然情趣中,自然而然地明白抽象的事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事理甚至还会叠印到学生的记忆深处,成为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印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不但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乐此不疲。创设的一个个情境故事就像一根根学习数学的艺术魔杖,让徐斌老师的课堂变幻出无限的神奇。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也。

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当学生遇到新的知识点时,不是老师轻轻松松地告诉学生定义定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创设情境,不断猜想、强化,让学生有深刻感受的强化体验,让新的知识点牢固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他爱学生,爱课堂,即使当了校长依然活跃在课堂上。在白天繁忙的工作后,夜晚他则游弋在写作的海洋中。徐斌的无痕教育,恰恰如婴儿学习语言一样,是在不经意间创设一种学习数学的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自如地学会学好数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正是高层次数学教学的魅力。

十二、积蓄文化,丰厚底蕴

——王崧舟老师的读书之“道”

王崧舟老师的底蕴来自哪里?书也。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积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的过程。

王崧舟老师的“读书三观”: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他所说的“读书”,并非什么书都读,而是读思想深刻、文化品位极高的书,尤其是要读经典。不仅自己读,还要将读书的智慧与思想播撒于学生的心田之上,也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所谓随性读书,而是在他达到了一定的读书品位后,爱读什么就读什么,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什么时候想读就什么时候读。读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灵性的成长。

王崧舟老师的“六六”书系。凡是王老师的弟子,从拜师之日起,王老师就要求他们用半年时间老老实实地读书,“六六”书系则是必读书目。分别是:国学书系、灵性书系、美学书系、文学书系、教育书系、语文书系。

十三、本真语文教学的妙趣

——吉春亚老师教学智慧撷英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认为,本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为此她进行了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提出了她的“本真”说。关于“本”,吉春亚认为,首先,教育之“本”为培养厚德载物之人,教师应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情怀。其次,应关注语文学科之本体,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应在外显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美好,使其能力、思维、精神提升三者融合。再次,应明白学生主体之本,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关于“真”,吉春亚认为应顺应和把握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的特点,探究语文教学真正的、客观存在且永恒不变的规律。

1、读写成习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读。吉春亚认为,在不少时候,学生的阅读停留在“得意忘言”的层次,对于作者何以能写出如此佳作,往往不作思考,更少研究。为此,她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关注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还特别提醒学生关注这些内容是如何表达的,逐渐让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另外,她认为课堂不能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也不能只有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起来没完没了,而是要为更多甚至全体学生提供读与写的环境。

2、课上“学生味”。吉春亚认为,真实的阅读环境应当是比较安静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开启阅读兴趣的大门,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从而生成属于其自己的生命感悟。基于此,她的课堂教学很少有“环环相扣”的提问。她不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而是提供一个充满浓郁语文味的场景,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去探寻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意蕴大门。很多时候,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提出具有“学生味”的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便别有洞天,并生成了独特的生命张力,使学生在加深对文本深层次把握的同时,又有了自我阅读与探索的热情和动力。

3、作文写真言。吉春亚的写作教学,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写真的生活,抒发真的感情。为此,她认真研究儿童的心理与思维,触摸学生的生活世界,从不布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而空的作文题目,尤其告诫学生不能为了写作文而造假,而是应该通过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来丰满自己的人格。

4、儿童在心中。吉春亚是一位顺应儿童心理而教的教师。她认为,没有儿童文化, 教学就没有生命力,教师只有钻进儿童的圈子里去,走进儿童世界,走进儿童心灵,才能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在解读教材时,她总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儿童的理解、感受、兴趣出发,让学生的心灵敞开、自由,乐在学中,成长在其中。

十四、立己达人,成人之美

——干国祥“全人之美课程”构建的哲学思考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这句话,被干国祥认为是对他所构建的“全人之美课程”的最佳描述。他认为,全人之美课程体系包括了隐性课程的无恐惧、无歧视,拒斥排名,相互激励等;显性课程则由身体课程、艺术课程、智慧课程和人格课程构成。四类课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融合在起。

“全人之美课程”中的身体课程,大多是在户外进行,它由若干个具体的专业项目构成,每一个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训练进程。纪律、舒展、健壮共同构成身体课程必备的三要素,为学生的终生负责。

艺术课程除了能让学生学会某些艺术技艺,更重要的是可以优雅学生的仪态,细腻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受,从而丰盈他们的生命世界。艺术课程可以开发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的潜能,还有可能将其培养成为艺术专业人才。南明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每年学习一种乐器。艺术的薰陶,让每个学生感受生命之美。

智慧课程在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学生智慧的生成。智慧课程的教材,重新构建了核心知识体系,让充盈着智慧的经典走进课堂,让以往单一的思维向度走向多元,让批判性思维成为教与学的常态。干国祥还认为,阅读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体,学校按年级安排不同的阅读书籍,并开展童话剧、晨诵、海量阅读、探究性学习、大文言阅读,以及结合道德人格图谱和需要层次的读写……

人格课程,经由“自由王国”抵达“自我实现”。南明教育把道德养成融于人格课程。人格课程从小学开始,除了日常的暮省、班会课,以及渗透到整本书共读和童话剧、电影课中以外,仪式文化、生日文化、独特的期末庆典都被纳入其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课程都是隐性的道德人格课程。那么从显性层面而言,干国祥则构建了道德人格发展三境界六阶段。一是自然功利境界,包括“我不想受到惩罚”“我想要得到奖励”;二是习俗功利境界,包括“我要做个好孩子”“我要捍卫游戏规则”;三是道德仁爱境界,包括“将心比心”“惠泽天下”。这六个阶段用六个字概括就是:刑、利、孝、礼、恕、爱。

十五、集技法与功夫于一身的作文教学名家

——何捷老师精彩的读写世界

何捷,“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全新作文教学主张,可谓在全国声名鹊起。

何捷的成就来自于他的阅读之“道”。首先是自己酷爱读书。何捷之读,遵循“取法之上”的原则。他读于永正等名家有关教育的书,也读天文、地理、军事、艺术、哲学等书籍。他从书中学到的,不只是教学与写作之“术”,还有昭示其内在规则的“道”,从而形成了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系统,以及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智慧。他自己在读的同时,还一直关注着儿童的阅读走向。他与孩子们一起读儿童图书,还常常一起谈读书的体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就与学生有话可谈,无形中感染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童心的世界。何捷还开辟了一条指导学生阅读的独具特色的“何氏”之路,路径之一:给你自由,任其选择。“儿童读什么,儿童说了算。”路径之二:推荐好书卡。在读完一本书的周末,何捷指导学生制作“推荐好书卡”,而且提出要求。路径之三:通过听读,为学生阅读打开一扇窗。优秀的听读素材来自于网上下载、针对性地购买、听广播。这样多管齐下,多策并举,何捷所教的学生,不但爱上了读书,而且还出现了“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可喜景象。

何捷的成就还与写作离不开。一是他的写作,有似于庖丁解牛”。如他所言:“有思想了,写;有创意了,写;有困惑了,写。”丰富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实践,为其写作积淀了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属于他的写作谋略。二是他指导学生写作。他认为,在学生开始写作的时候,必须大大放低写作的要求。一是摒弃假大空的题材,让学生自由选取自己熟悉且喜欢的内容。二是体裁不限,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还有小诗歌、短篇新闻稿、小型的调查报告、课本剧、小小议论文等,让学生自由选择,从而激发其表达欲与创造欲。三是语言形式多样,有的擅长诗性语言,有的语言幽默。四是没有字数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五是多鼓励,少批评甚至不批评。另外,他还鼓励学生每天于生活中用慧眼慧心“搜索”两三百字的短文,写人写事写物写议论均可,不要求篇章结构的完整,语句也不强求字斟句酌,率性而言,自然为美。就是这些如滴水穿石的阅读积累与笔耕不辍,成就了何捷,成就了他的学生。

十六、路在脚下,心在远方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艺术与人生境界

吴正宪老师是一位真爱无疆而又爱而有方的教师。在一次大型教学研讨会上,当吴正宪老师发现一个没有被老师选中的小男孩,也就是所谓的差生时,她温柔地牵起小男孩的手走上讲台,在课堂上给予他特别的关注,这节课后小男孩找回了自信。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多年前,在吴正宪就任五1班班主任不久,班级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失窃”事件。当学生把苗头都指向一位女生时,吴老师并没有揭穿,而是引导学生帮助丢失东西的同学,并让大家不要猜疑,要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诚实的品质。结果第二天,那位女生主动写了纸条承认错误,吴老师也回了纸条。吴老师用真诚的爱心呵护了这位女生的自尊,并激励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而让其过而知改。天坛公园下雪了,孩子们多么想在雪地上玩个痛快啊!看着满脸渴望的孩子们,吴正宪答应孩子们利用中午时间一起去天坛公园打雪仗。吴正宪老师就是这样,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读懂学生的心。

但凡听过吴正宪老师课的人,都会被其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所震撼。1、在冷场后和学生“相遇”:在面对冷场时,和学生慢慢拉近关系,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调动课堂气氛,让全区公认的最差班上出了有高度的课,从最初的“冷场”到“不想下课”,见证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智慧。2、在问题生成中开启学生思维:在执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吴正宪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周率,接着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算天坛公园一棵古树的直径。学生在讨论中,根据逆向思维,寻到了“既保护了古树,又求得直径”的最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吴正宪在执教“平均数”时,竟然在课堂上进行了拍球比赛,在“一波三折”的拍球比赛中,学生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所在。

吴正宪立己的同时也在立人,建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辐射带动一大批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工作站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服务农村基层学校,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十七、博采众长,探寻小学数学的新突破

——唐彩斌老师数学的实践探索与哲学思考

唐彩斌认为,数学阅读同样十分重要。数学阅读其实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有助于学生接触新的学习资源。如果学生喜欢上阅读,学习起来就会更加专注,思考还会有一定的深度。而这些,恰恰是学好数学必备的品质。为此,唐彩斌梳理出300多本小学生数学阅读书目,又从中精选出10本推荐给各年级的学生阅读。他正是希望通过阅读让学生成为“潜在优生”的探索者。鉴于市场上的数学读物鱼龙混杂,唐彩斌就决定编写一套既有水平又适合儿童阅读的数学读物。2016年6月,由唐彩斌和彭翕成任主编的“数学在哪里”系列丛书,成为面向全国儿童的优秀数学读物,深受读者喜爱。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唐彩斌悟出了一个道理: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畅和实效,都应该以更多学生的收获为依据;只有从关注严谨的“课程的逻辑”过渡到关注“学生真实的发展”,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他不但关注全体学生,而且希望课堂具有挑战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好数学的成就。为此,他的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会为学生挑选或编制高水平的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要想让学生解决难题,首先自己就得能破解难题,他钟情于学习数学大家专著,走访数学名师,攻坚各类难题,这些不断的叩问与探究让他的数学教学与研究水平持续不断地攀升。

十八、精神在生命转折中升华

——汪甄南先生的教育追求与数学教育情结

汪甄南,现任澳门数学研究学会会长,澳门数学奥林匹克学会会长,澳门教育暨青年局课件评委,澳门小学新思维教材主编,升大高中数学教程主编,澳门中华教育会数学组顾问。

汪甄南从一位上海老师到成为澳门大学的一位老师,进而负责澳门小学数学改革,汪甄南一路都在努力拼搏、大胆创新改革。为了推动澳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他组织成立了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编写数学教材《新思维数学》《升大数学教程》。当时澳门教育缺乏对外交流,汪甄南就组织澳门中小学数学老师“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而且还将内地教育专家“请进来”,这样的交流让不同地区的数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也为同是中国人的教师们能够相互切磋学习而感到骄傲。他每年组织澳门学生参加北京举行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每年还组织澳门学生参加全美高中数学竞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他还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成立了名曰“打电话问功课”的惠民工程,而且已经做了十几年。汪甄南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着人生的理想、憧憬与追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