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與同伴聲音

今天從p86看到p102頁,其中p88(三)“溝通時要學會傾聽,並採用‘同伴聲音’”讓我印象最深。

我們經常會提到“傾聽”,但從未深析其意,只是等同於一般的“聽”而已。那麼我們會傾聽嗎?怎樣傾聽呢?傾聽本質上是一種對話,分爲淺傾聽和深度傾聽。深度傾聽是一種非常消耗精力的行爲。 所謂深度傾聽,就是在大腦中不斷的建立和豐富聯繫 。淺傾聽訴諸知覺,深度傾聽訴諸運算 。一個淺傾聽者,會被外表的東西所吸引;一個深度傾聽者,則能夠對外表的東西保持警惕,而關注到內在的東西,並始終保持自身的批判性。淺傾聽者往往會喪失自我,而深度傾聽者往往會深化自我 。(p88)自己很多時候不經意的停留在淺傾聽,比如讀書,大多走馬觀花,瀏覽式看書,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囫圇吞棗。讀書也是一種傾聽,停留在淺讀書,就缺乏思考,沒有深度思考,就無法與實踐打通,不能與實踐打通,運用於實踐,專業閱讀則成爲空架子或說花瓶,中看不中用了。深度讀書即郝曉東老師提倡的啃讀,除了批註,還要讀寫結合,融入自己的思考,就如課堂的三重對話:與文本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自我對話。其實也是深度傾聽的呈現,沒有深度傾聽,就不能實現三重對話。

同時也再次提醒自己傾聽的重要性,它不止是讓學習得以真正發生,還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人性的弱點):急於表現自己,結果喪失了學習機會。一旦養成習慣,就成了一個低品質的人。人總有自我表現欲,也許這是人的本性,特別是在彼此說話時,總想一吐爲快,缺乏傾聽的耐心,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搶話”現象,別人的話還沒說完,已經等不及也說,結果讓對方尷尬或感到不舒服,似乎沒有被尊重。好好聽對方說話也是一種修養,即學會傾聽,也是人生修養的一部分。“傾聽是尊重他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身同感受,沒有傾聽,何來尊重,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對於急性子的我來說,這點一定要特別注意。

“同伴聲音”,看到這個詞時我理解爲“聽對方說話了”。繼續看下去,原來我理解錯了。什麼是“同伴聲音”?書中這樣解釋:“同伴聲音”並不是指第三者完全聽不到,而是指不構成噪音,沒有對第三者構成干擾,一旦聲音吸引到了第三者的注意, 那麼,就說明構成了干擾。“同伴聲音”的最佳限度,就是交流的同伴恰好能聽見。(p89)簡單地說,“同伴聲音”就是說話同伴雙方恰好能聽到,不打擾第三者。

同伴聲音不僅在教室如此,在生活中、公共場合更要如此,也表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這讓我想起1999年暑假在北京時,和同學去她嫂子家玩,她嫂子說話聲音很小,不管是和我們,還是她老公,不管是在家,還是出來逛街,當時我還不理解,嫂子在交通部上班,還經常出國,爲什麼說話時聲音那麼小呢,這個問題竟然疑惑到現在,才知道這也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叫“同伴聲音”。想想自己有時候在家或公共場合時的聲音,竟然有點慚愧,很多時候,別說不要打擾到第三者,也許第四者、第五者……也能聽到了。作爲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同伴聲音”,作爲老師,同樣要讓學生懂得,校園裏、教室裏,不管是課上、課下,同伴之間、師生之間,師師之間,儘可能用“同伴聲音”,養成一種習慣。

當你自認爲懂很多時,其實恰好證明自己的認知淺薄狹隘,就比如看了這部分內容,不要說其他領域,只教育方面,就感到自己所知太少太少,努力吧,學習不限年齡,而且學無止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