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同伴声音

今天从p86看到p102页,其中p88(三)“沟通时要学会倾听,并采用‘同伴声音’”让我印象最深。

我们经常会提到“倾听”,但从未深析其意,只是等同于一般的“听”而已。那么我们会倾听吗?怎样倾听呢?倾听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分为浅倾听和深度倾听。深度倾听是一种非常消耗精力的行为。 所谓深度倾听,就是在大脑中不断的建立和丰富联系 。浅倾听诉诸知觉,深度倾听诉诸运算 。一个浅倾听者,会被外表的东西所吸引;一个深度倾听者,则能够对外表的东西保持警惕,而关注到内在的东西,并始终保持自身的批判性。浅倾听者往往会丧失自我,而深度倾听者往往会深化自我 。(p88)自己很多时候不经意的停留在浅倾听,比如读书,大多走马观花,浏览式看书,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囫囵吞枣。读书也是一种倾听,停留在浅读书,就缺乏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就无法与实践打通,不能与实践打通,运用于实践,专业阅读则成为空架子或说花瓶,中看不中用了。深度读书即郝晓东老师提倡的啃读,除了批注,还要读写结合,融入自己的思考,就如课堂的三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其实也是深度倾听的呈现,没有深度倾听,就不能实现三重对话。

同时也再次提醒自己倾听的重要性,它不止是让学习得以真正发生,还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人性的弱点):急于表现自己,结果丧失了学习机会。一旦养成习惯,就成了一个低品质的人。人总有自我表现欲,也许这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彼此说话时,总想一吐为快,缺乏倾听的耐心,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抢话”现象,别人的话还没说完,已经等不及也说,结果让对方尴尬或感到不舒服,似乎没有被尊重。好好听对方说话也是一种修养,即学会倾听,也是人生修养的一部分。“倾听是尊重他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身同感受,没有倾听,何来尊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对于急性子的我来说,这点一定要特别注意。

“同伴声音”,看到这个词时我理解为“听对方说话了”。继续看下去,原来我理解错了。什么是“同伴声音”?书中这样解释:“同伴声音”并不是指第三者完全听不到,而是指不构成噪音,没有对第三者构成干扰,一旦声音吸引到了第三者的注意, 那么,就说明构成了干扰。“同伴声音”的最佳限度,就是交流的同伴恰好能听见。(p89)简单地说,“同伴声音”就是说话同伴双方恰好能听到,不打扰第三者。

同伴声音不仅在教室如此,在生活中、公共场合更要如此,也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这让我想起1999年暑假在北京时,和同学去她嫂子家玩,她嫂子说话声音很小,不管是和我们,还是她老公,不管是在家,还是出来逛街,当时我还不理解,嫂子在交通部上班,还经常出国,为什么说话时声音那么小呢,这个问题竟然疑惑到现在,才知道这也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叫“同伴声音”。想想自己有时候在家或公共场合时的声音,竟然有点惭愧,很多时候,别说不要打扰到第三者,也许第四者、第五者……也能听到了。作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同伴声音”,作为老师,同样要让学生懂得,校园里、教室里,不管是课上、课下,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尽可能用“同伴声音”,养成一种习惯。

当你自认为懂很多时,其实恰好证明自己的认知浅薄狭隘,就比如看了这部分内容,不要说其他领域,只教育方面,就感到自己所知太少太少,努力吧,学习不限年龄,而且学无止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