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盡紅絲幾萬條”——又到七月七,可還記得《乞巧》詩?

《乞巧》是唐朝詩人林傑的一首七絕作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二蕭”部的七絕,平仄嚴合,格律規整。

林傑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但是英年早夭,年僅十七。他生活在唐文宗、唐武宗時期,從簡單如話、正言清新的詩風也可以看出中唐味道。

這首詩沒有什麼難理解的,我們只要搞清楚什麼是“乞巧”就行了。“乞巧”,就是向上天乞求一雙巧手。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爲“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古代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隨着婦女權利和地位的提高,不再執着於女紅的中國婦女,就逐漸將這份傳統放棄、遺忘了。

所以咱們今天只講七夕,不講乞巧——你就想着給女朋友送禮物好了,還指望女孩子會巧手女紅,簡直就是做夢,是女權鬥士的終極標靶。

首句寫七夕節,第二句寫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相會。三四句則寫乞巧風俗,家家戶戶的女孩子都對着月亮穿針,以求得到織女的青睞,賜給她一雙巧手。所謂“穿盡紅絲幾萬條”,就是對這種行爲的概論性地描寫——咱們甚至不能說他是誇張,因爲風俗到處,可能遠遠不止幾萬條。

正因爲這首作品,是感時節而作,所以除了清新直白的文字表達,並沒有過多地代入詩人自身的態度——也許他寫這首詩的時候還小着呢,並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所以在作品中無法發表自己的觀念,但是於字詞和平仄來看,已經是無比嫺熟了,對得上神童的這個名號。

所以純論詩作文學水平、思想維度,這首七絕水平有中上之姿,卻無法去往更高之處,但是因爲時代的變化,乞巧節的逐漸消失,反而在無意中成爲當代人觀摩古代名宿的一個窗口——詩詞等文學作品的本身意義也在於此,相對於歷史記載那些冷冰冰的字眼,這些畫面描寫、文藝思維自然更加活色生香,讓我們重回大唐七夕夜晚的月色清明、萬條紅絲。

因此,這首作品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得以在詩詞史上佔據更高、更重要的地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