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績逐漸淪爲交易,又該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本應該是純粹的,可是現如今夾雜了太多的功利。金字塔模式大行其道,逐漸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初心,這與國家大力倡導的普惠性原則背道而馳。只有提升羣體智慧,才能真正擺脫貧窮落後的精神面貌。

當成績成爲校方爭相炫耀的資本,殊不知那些學生本來就是區域內選拔出的優秀苗子,看起來實力非凡,不過是錦上添花。

教育的公平踐行還能維繫多久?各種評優表彰的對象是否趨於內卷?在考試中沒有優勢的孩子,被迫成了留守兒童,鄉村學校逐漸淪爲應試環境下無人問津的最後陣地。

爲了保留優質生源、同時也爲了提高所謂的升學率,貌似很多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手段,在部分家長看來都變成了理所應當。

然而,頻繁的考試、刷題、死記硬背,使多數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誰能想到能決定師生命運的,竟然是一張張冰冷的試卷。

我們似乎習慣了這樣的評判標準,能考高分的都是好學生,能讓學生考高分的也一定會是好老師。

正是這樣的思想作祟,使一些地區的教育走入了急功近利的快車道。爲了呈現更快、更好的輸出效果,果斷拋棄了在理想、性格、體能、心理等方面的時間投入。

給予每一位適齡兒童參與學習的機會,我們說這句話時似乎越來越有了底氣,貧困、留守、殘疾等特殊兒童檔案有模有樣。

但這種刻意收集的材料,亦或者公開樹立的標籤,究竟是爲了學校更好的管理,還是真的能讓他們融入集體、快樂成長呢?

某些學校會爲了優異學生的流失,而埋怨班主任不負責任;而如果是頑劣學生卻總在祈禱早點轉學。

當前的教育環境,對那些身殘、學困的孩子並不友好,簽訂責任書、收取抵押金,儘管如此有的學生還是無法在教室裏接受良好薰陶。

教育總歸是要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但我希望這種情況越晚越好。因爲一旦有了明確的分水嶺,培養體系就會逐漸下放,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要扼住命運的喉嚨。

繁重的學習任務,使玩耍都成了獎勵內容,這對他們來說未免殘忍了一些,怪不得教師給自己孩子輔導都能被人舉報。

教育應當是持續終生的系統工程,而不是畢業了就能解脫的短期提升。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是當我們不再進出學校。

但其實我們在成年以後的一些表現,也能找到教育的影子:果斷勇敢、投機取巧、誠實守信、追名逐利等等。

前段時間看到清北的經費預算遭到縮減,其原因是人才留學後流失過於嚴重。還有國家近期開展的反壟斷調查,很多高科技企業紛紛中招。

資本就像披着羊皮的狼,他們會壓榨多數人的精力與才幹,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行爲做事毫無底線與原則,這也許就是應試背景下精心培育的苦果!

爲了吸引成績特別優異的孩子,設立豐厚的獎金與發展機會,家長與校方形成了某種博弈。良中取優的戰略定位,註定與其他義務階段學校拉開差距。

但義務教育首先是要保證公平,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不因家庭、自身條件而受到種種制約。這種“搶人頭”的極端事件,會使得各片區生源分佈不均,導致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實現不了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