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鄉村學校缺乏堅守,那留守兒童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和一位優秀的大學生聊天,有感於鄉村學校成爲個別人謀取利益的跳板,比如一定期限的支教就可以保研、或者參評職稱,還可以收穫一段喫苦耐勞的履歷,然而能夠甘願留下來的卻是寥寥無幾。

殊不知,當時分別時那些難捨難分的師生情誼,也會在漫無邊際的等待中封閉一段真誠的過往,天生要強的孩子們在不同教學模式的碰撞下,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也不再輕易吐露心聲。

如果真的熱愛鄉村教育,那爲何不能多呆一段時間,給留守兒童更多展望未來的機會,這些新穎、別緻的視角,在鄉村學校變得獨樹一幟,在很多學生眼中,或許擁有城市生活經歷的老師就是他們瞭解世界的窗口。

閉塞的交通條件,艱苦的生存環境,這些會讓很多人知難而退,然而農村人祖祖輩輩的根兒就在這兒,他們當中不乏激昂鬥志,可最終卻選擇偏於一隅,苟且於山野。真正的偉大,是原本有更好的選擇,但哪怕位卑言輕也要爲這個時代努力奉獻青春。

只要有感於鄉村孩子清澈的眼眸,便不會在乎自己是否過得體面,在理想與博愛面前時,儘管那些外在的誘惑、那些耳邊的輕蔑時常困擾難眠。但只要有心,其實每天都會被孩子們的青澀與單純所打動。可能不過一兩句話的善意,就能在他們心中留下長久的溫暖。

鄉村學校需要的是一批無私忘我、敬業奉獻的大無畏精神踐行者,他們遠離了家庭,捨棄了功名利祿,甚至賭上了自己的前途,潛藏幾近痛苦的委屈與不堪,只爲從所有質疑的聲音中聽到哪怕一兩聲的讚頌。

生命有時就應該有這份倔強,這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這個世界上尚有一方需要關注的角落。這些年,優秀青年教師謀取個人前程本無可厚非,但有沒有想過倘若繼續留下,會不會給這些或許並不耀眼的農村留守孩子別樣豐富的少年時光。

如果沒有人堅守在這裏,貧瘠的土地上還會不會有勤勞的身影,四處流浪那不是家,人丁興旺、闔家歡樂那纔是家國幸事;如果鄉村缺乏一座像樣的文化高地,那麼農村人質樸的秉性會不會被粗鄙、暴躁等不良情緒入侵?

哪怕只有一兩名學生在改變,就是一個個家庭的涅槃重生。誰說活着就只能繼承貧困的體態,爲何不能分擔着鄉村復興、乃至國家振興的脊樑?

爲什麼農村學校依然存在?是因爲還有很多家庭不能緊跟城市發展的節奏,也或是因爲他們的家境不足以支撐外出求學,還有另一種可能是逐漸荒涼的村莊,家裏有孩子就有了好好活着的動力。

我想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得上大學,但分數並不會是衡量一段精彩人生的唯一標準,他們可以有更多機會去展現自我,但需要我們留下來帶領他們去尋找、去探索,去不斷提升敢於嘗試的信心。

儘管這是一件極其艱難的決定,但有幸見證那一畝三分地可以種出整個春季,那將是多麼迷人、多麼榮幸的創舉。每個孩子都不該被辜負,哪怕未曾受到歲月的格外青睞。

人的一生總要有些傻氣,不爲追名逐利,只想讓自己的內心安寧,讓所見的困苦得到一絲寬慰,也爲讓那些善良而努力的偏遠少年不會被拋棄,進一步享受公平教育的福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