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古人的浪漫竟如此嚴謹

物道君語:

臨近英仙座流星雨的最盛期,

相同的流星雨,卻有着不同的觀衆,

古人面對這些天象又是如何認知,

看物道君帶你一觀先人的夜空是什麼樣的……

已立秋,仍盛夏時節,天氣炎熱,聽蟬薰香,一派安然。無雨之夜,仰望蒼穹,繁星依然,突見一兩道白光,劃破夜空,稍縱即逝。沒等許願,已重歸平靜,顧左右,周遭竟無人驚覺——流星,就這樣一瞬而過。

在每年的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後,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最盛期,約在8月13日達到峯值。與象限儀流星雨和雙子座流星雨並稱爲一年一度的三大流星雨。

流星,是一種特殊的小天體。是一些小型的隕石,在衝入地球大氣層時,摩擦生熱,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光芒,但往往這輝煌的一瞬,也就結束了它的生命。

雖然叫流星雨,但並非如雨紛飛,若真如科幻電影般特效的流星從天空落下,那可能我們已經和恐龍般作古。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大約10公里的巨大隕石,伴隨着海量流星,墜落在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

頓時,已知最大規模的爆炸誕生了,這是以人類認知所無法想象的程度,原子彈相較,彷彿燭光之於煙花。高溫熱浪引起全球大火,巨大的海嘯捲起幾百米,整個海洋沸騰,煙塵遮天蔽日,終年不散,失去了陽光,全球又迅速進入極寒的冰期。

植物失去了光合作用枯死,動物絕食而亡,恐龍也因此滅絕。

如今,這一事件的遺址還可尋端倪,隕石坑的直徑大約180公里,深達900米!一半在陸地,一半在海中。這就是著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 美國亞利桑那巴林傑隕石坑

英仙座流星雨在最盛期,每小時出現30到60顆已很難得。夏日空氣清澈,方便觀察,在少雲的夜晚,或許不經意的仰望,就能看到劃破夜空的流星痕。

比流星雨更壯觀的是流星暴,有記載獅子座流星雨,每小時甚可達千顆,實在浪漫。但獅子座流星雨並不如一,時雨如瓢潑,時乾打雷不下雨。英仙座流星雨相對穩定,只要有點耐心,絕對可以待到那顆許願星!

   流星,古人的不祥之兆

中國最早在公元36年就有英仙座流星雨的記載。世界上最早關於流星雨的記載是中國人對天琴座流星雨的描述,《左傳》有: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載錄夏商周歷史的古本《竹書紀年》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這可是近三千六百年前的記錄。

這裏的“夏帝癸”是末代夏後桀,就是寵溺妺喜的大王。流星被當作不祥之兆,古人認爲人對應天上的星,流星墜落,不是皇權凋敝,就是英雄末路。打破穩定的天象,凶多吉少。斗轉星移,必有起伏徵兆。

雖然是古人在天圓地方時代的幻想,但流星確實造成了影響,一些事件也記錄在史,礙於認知差異,文字記載往往十分奇幻。

明代沈德符所撰《萬曆野獲編》記載:“陝西守臣奏,陝西慶陽縣隕石如雨,大者四、五斤,小者二、三斤,擊死人以萬計,一城之人皆竄他所。” 

這是在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發生的真實事件,流星並沒有在大氣層燃燒殆盡,爆裂成數以萬計的飛速火石。《明史》:“慶陽雨石無數,大小不一,大者如鵝卵,小者如芡實。”終墜於人口聚集區,造成人員傷亡,史稱慶陽事件。

慶陽位於甘肅東部,一場冒失的流星雨還造成如此大的損失,若發生在北京,又當如何?

還是明朝,北京發生了大爆炸,離奇古怪,稱爲“天啓王恭廠大爆炸”,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大爆炸”併爲歷史上大爆炸的兩大懸案。

事情發生在天啓六年(1626年),這天剛過端午,在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廠附近,發生離奇爆炸,造成兩萬餘人傷亡,爆炸半徑達750米,近乎微型核彈的爆炸威力。

早晨的北京,天色晴朗清澈。忽有巨聲從空中來,瞬間昏黑如夜,見一滾動耀眼大火球,衝向城西南角。一聲巨響,“靈芝”狀煙雲直衝霄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蘑菇雲”。剎那間天崩地裂,衝擊波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近處房屋如同紙糊,瞬間崩塌,萬室平沉。

王恭廠是皇家的兵工廠,工部在此製造盔甲、銃炮、弓矢和火藥,並做儲存庫。墜落流星的火光引燃了火藥局,造成更大規模的爆炸。

於是,以王恭廠(今光彩衚衕)爲中心,東自順城門大街(今宣武門內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長安街稍北),西及平則門(今阜成門)南,長三四里,周圍十三裏,盡爲齏粉。屋以數萬計,人以萬計。隨後瓦礫、石塊、人體似雨點降下,可怖至極。

《明史》這樣記載:“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廠災,地中霹靂聲不絕,火藥自焚,煙塵障空,白晝晦冥,凡四五里。”

紫禁城距離這隻有三公里,正在城內施工的工匠們,從腳手架上被震了下來;爲皇帝出遊準備儀仗中的大象,受驚而逃,滿街亂竄。

石駙馬街重達五千斤的大石獅飛到四、五里外的順城門(今宣武門)。

在宮中皇帝也沒好到哪去,這位傑出的手工藍領朱由校,人稱木匠皇帝。此時正在乾清宮用早膳的他,突然感到大殿震動,扔下飯碗,飛奔向交泰殿,動如脫兔,哪有九五至尊的儀態。驚慌的內侍未及跟上,僅一個侍衛扶着皇帝。

因衝擊波而振飛的建極殿木檻、鴛瓦,此時自空中落下,剛好砸中侍衛,一命嗚呼。

天啓帝驚魂未定,一人跑入交泰殿,躲到牆角的桌子下顫抖。再看乾清宮,已一片狼藉,御座御案翻倒在地,內侍死傷無數。就連不滿週歲的皇子朱慈炅,也被爆炸嚇死了。

這在《天變邸抄》中有詳細記載,這是當時民間報房編輯發行的邸報,有第一手資料,記下了很多關於此事的怪誕之處。

爆炸後“有以半條腳帶掩者,有披半邊褥子者,有牽一幅被單者,頃刻得數十人,是人又痛又笑。”人無恙,衣物盡失,大街上不論男女,皆赤身裸體,大家裹進一幅被單,好不滑稽。

古時記載,意在傳奇,甚至有看到“赤發人坐麒麟”的,一些事只能由我們合理的推斷。不過不用擔心,如此奇聞古今少有,觀賞流星對於我們依舊浪漫。

   彗星,浪漫的演繹

流星雨的形成,很多是由彗星分裂而來。相比一瞬而過的流星,彗星則會長時間的懸於天空,明度不亞於明月。

彗星,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規軌道運行的小天體,遊離於太陽和太陽系的邊際,一般認爲是個由水、氨、甲烷等凍成的髒乎乎冰雪球。當它遠離太陽時,只是個暗而冷的彗核;接近時,由於太陽風熱輻射等原因,彗核蒸發出氣體塵埃,叫做彗發;背向太陽一面被吹出長長的,可以達幾億公里的彗尾,橫貫夜空。因而中國人將其命名爲“掃帚星”。

▲海爾波普彗星 1997年掠過地球近地點

以前人們對它並不熟悉,在2005年通過撞擊彗星,拍下了近距離彗星的第一張照片。科學家認爲,撞擊產生的塵埃中,承載了幾十億年的歷史,甚至凝結着太陽系起源與生命產生的端倪。

人們在彗尾塵埃的微小顆粒中,找到了氨基酸和液態水出現的證據。這說明,彗星可以用來播撒生命種子,改變了原有凍雪球的認知。最新學界認爲彗星其實與熟知的行星沒太大區別,只是行星是搭建好的建築物,彗星就是沒能用上磚頭瓦塊和建築垃圾。

中國對彗星的記載十分悠久。《春秋》記: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bèi)入於北斗”。這“星孛”應該就是現在所熟知的哈雷彗星。

長沙馬王堆三號墓的長方形髹漆木匣中,發現大量帛書,其中一幅被稱爲《天文氣象雜佔》上,畫着29種形態各異的彗星。雖然此物漢初才被放入墓中,但卻出自戰國時代楚國人手筆,彗星圖的出現比西方早越四百年。

▲ 天文氣象雜佔

更聞名的是《馬王堆彗星圖》,圖中繪有29種彗星圖樣,18種對彗星的古稱:白灌、彗星、蒲彗、苫彗、蚩尤旗、毚(chán)、天箾(shuò)……


多麼浪漫的命名。天箾,箾是種古代舞蹈使用的木杆,橫貫於天;白灌,天上的白色流注,是夜空種的勃發;毚,一隻白兔,在天上躍動……

如果仔細觀看,就會發現所有的彗星圖示,各不相同。記錄者通過敏銳的觀察力,形象而誇張的濃縮了不同彗星的特質,並以此生動命名。彗尾的數目,彗核的明亮程度等等都有體現,這也是司天官的職責。

▲ 馬王堆彗星圖

當然,彗星也造就了一些有趣的民俗傳說。《封神演義》姜子牙的夫人馬氏,嫌棄夫君並無富貴,便讓太公休了自己,好尋覓男人,以求榮華富貴。

怎知太公被直鉤釣上的周文王,待如貴賓。投桃報李,擊敗紂王,成就一番事業。而已另嫁他人,仍舊清貧的馬氏,得知前夫已貴爲丞相,羞愧難當,自縊而亡。

封神的姜子牙,見到馬氏魂魄,也是於心不忍,畢竟曾與自己風雨飄搖,無功勞也有苦勞。便將其封爲掃帚星,不但填補了這個不受待見的神位空缺,也算給前妻一個福報,至少位列仙班,脫離苦海,不愁富貴。

小說中的以德報怨總是帶着溫情,這或許就是中華文化中深入人心的憐憫心腸。

   星宿星座,天上的秩序

古人並沒有現代宇宙的觀念,理解爲天圓地方。

天就是一個半球形的天頂,像一口倒扣的大鍋,繁星就鑲嵌在上面而已。

他們並不知道那些看似臨近的星,距離可達幾億光年。平面化的解析似乎是所有遠古文明的共性,古埃及人亦然。埃及神話九神柱之一的努特女神,呈現出星辰遮身,手足撐地,弓着身子,罩在大地的樣子。

▲ 努特女神(上)、舒神(中間雙手揚起者)、蓋布神(下方半臥者)

古人的智慧從來不是徒勞。將視覺上臨近的星星,根據想象進行組合圖形,就發展出我們熟知星座。

公元前4000年的兩河流域,古巴比倫人爲占星,奠定了黃道十二宮,之後加入了北天十二星座,南天十星座,形成三十星座體系,就是現代天文學星座體系的濫觴。直到將全天空精確劃分爲八十八星座,覆蓋整個天球。

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因爲兩河流域——地中海文化的相互流通,星座文化也交融影響着。

中國的星相體系是獨立的,主體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垣”和“二十八星宿”

即便如此,古人的智慧還是相通。北斗七星古稱“帝車”;古巴比倫人將北斗劃歸大熊星座,稱爲“大車”。

爲何都是以“車”命名?因爲大家都觀察到,北斗圍繞北極星旋轉,便視作周天旋轉的天帝巡迴之車。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古人往往有相似的想象。

什麼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二十八次。《史記》解釋:舍者,日月所舍。就是日月居住的地方;《索隱》則記:舍,止也,宿,次也,舍、次、宿都有留宿和旅居的意思。

古人的視角,地是不動的,動的是天。於是將天劃分成一個個區域,就像大路上一座座驛站,用來充當是日、月、五星臨時居所。比方月亮在經歷天空28個不同區域後,就回到了原來的位置,也就是每月月亮換了28個住所。

數字28又因何而來?這是月亮繞地球一週的真實時間,稱爲恆星月,大約是27天7小時43分。比公曆中一個月短不少,所以凡是參考月亮週期而制定的陰曆,都會有很多閏月,補足一年的天數。

與黃道十二宮不同,二十八宿是分佈在黃道和赤道的混合區域,所以可能星宿發明在認知黃道之前,制定標準也是黃、赤二道參半。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天象作爲占卜,應爲比較嚴謹的體系。但中國人更喜歡放浪的感性認知,只記住天上最閃亮的星。畢竟月明星稀,矚目的最深入人心。

星宿體系的出現非常早,在戰國時代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星宿漆箱上的星圖,就說明可上溯至西周初期,甚至更早。在《尚書》、《夏小正》中已出現一些星宿名稱。

二十八星宿漆衣箱,是二十八星宿全部名與四象相配的最早實物。這是個厚重的長方箱子,蓋與箱身整木剜鑿而成。黑漆髹底,硃紅色繪出星象紋樣及文字,蓋子中央寫一個誇張的篆字“鬥”,象徵北斗。周圍繞二十八星宿名,對應天空方向。東側繪青龍,西側繪白虎,虎腹下有一火焰,可能指歲星(木星)。在亢宿旁寫有“甲寅三日”。這些標識顯然徵兆着重要事件,作爲時間的定格,標記下當時的天文。

▲ 二十八星宿漆衣箱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以此看來,古人對於北斗七星極爲重視,這又是爲什麼呢?

原來中國人分辨星宿都是以北斗爲基準的。《天官書》中,司馬遷這樣描述它們的關係:北斗七星,所謂“(天)璇、(天)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

如圖可示。杓的延長線最終指向蒼龍七宿的角宿;天權指向天樞的延長線指向白虎七宿的觜(zī)宿;從玉衡引出平行於天璣、天權連線的的平行線,則指向南斗六星。

不論怎樣,都是根據北斗的幾何圖形爲基準,與某個星宿發生拴系構架。也就是說只要在天空分辨出北斗七星,其他的星座也都能順利找到。

然而這種方式僅限於北斗七星這類拱極星的範疇。拱極星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們一直圍繞着北極星有規律旋轉,因而才能以此錨定其他星宿位置。

▲ 北斗與其他星宿關係 圖源:《中國天文考古學》

   四大神獸,比堯舜還早的傳承

在二十八星宿基礎上,通過擴大與調整,發展出四象的天相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四象的出現並不是順接二十八星宿。四象神獸的圖騰,遠比星宿出現早的多。因此並不能認爲四象的發展是星宿的延申,而是各有發展脈絡,最後被整合到一個體系之中,更有秩序感。

北斗作爲最重要的中宮,通過北斗七星的各種與其他星宿的聯繫,定位了不同星宿的準確位置,同時也將二十八宿分成東宮、西宮、南宮、北宮、形成《天官書》中的五宮體系。

從星官體系衍生出代表四個方位星相的四象,這就是熟知的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北宮玄武。

圖像是古代先民最早認識星星的方法。

▲ 四象漢代瓦當

人們很難專門記住某一顆星,而是將繁星按照想象的圖形進行分區域組合,形成比較熟悉或親切的圖像,繼而流傳。西方的星座也是這樣由來,並加持神話故事。

順理成章,當仰望天空看到雲朵,潛意識會暗示像種事物,而很少會記住一片平凡無奇的白雲。在遠古時代,人們的感知以經驗最爲優先,浪漫也就由此展開。

那麼四象又是如何而來?

〔 東宮蒼龍 〕

中國人對龍的認識太早了,來自原始崇拜的圖騰,一直延續發展爲中華民族的象徵,意義非同,然而除了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龍的形象也很早被照應到星相之中。

這種天文與人文對照的雙重屬性,從神權到王權,象徵祥瑞吉慶,龍文化托起了中華文明的核心。表現在天上也是理所應當。

蒼龍戲珠是關於龍的永恆主題。似乎在龍口不遠處都有一顆火球的存在,二者形成一個體系,這顆火球就是龍珠。在龍舟文化、舞龍賽會,裝飾中都發現龍珠是必不可少的。

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聯甗,器座上有連續的龍戲珠的圖案,有時將龍珠以火紋形式呈現,龍則稚趣可愛。

▲ 殷墟婦好聯甗上的龍戲珠紋樣

龍吐珠和火焰有了聯繫,學者認爲這顆龍珠就是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一顆紅超巨星,中國古稱大火。它的半徑約爲太陽的883倍,亮度約是太陽的1萬倍。

傳說中國在4000多年前顓頊時,就設立火正的官職專門負責觀測這顆星。堯帝時,高辛氏的長子閼伯被流放後,開始專心天文,觀測心宿二“大火”的位置。人們也習慣用這顆星來判斷農時,還生成了與之相關的“火歷”。

在東宮蒼龍,所屬的七星宿分別是:角、亢、氐、房、心、尾、箕。若以文言推論,這些名稱都是龍身體的部位。

角就是蒼龍之角;亢是龍之咽頸;氐是龍頭;房爲龍腹;心即龍心;尾、箕都有尾的意思,在文言古籍中都有相應的說文解字。這樣一看,一條形象的青龍就在空中出現了,有趣的是,習慣以龍戲珠存在的心宿二,歸到了龍心的位置,成爲重中之重。

在遠古時代,對龍的表達各有不同,融入生活見聞。紅山文化的玉龍,馬首背鬃,無角無足,腹部小孔,恰應大火,只因北方常見馬;濮陽仰韶文化西水坡遺址的蚌塑龍,則像鱷魚;龍形觥的紋樣,也類鱷魚,突出的鋬紐,也象徵心宿二,畢竟南方常見鱷。

▲紅山文化玉龍

▲仰韶文化西水坡遺址的蚌塑龍(最左側蚌塑造型)

▲龍形觥蓋上的紋樣

雖然想象有出入,但大體類似,都是一種體長的獸。這種共性由何而來?

來看看甲骨文、金文的龍字吧,再對比蒼龍星象,簡直就是將星連線後的模樣。原來“龍”字本身就是一幅星象圖。在不同的時空,記錄下相同的天意。

上古觀天象、授時(規定時間)由首領管轄。在農業至上的時代,人們靠天喫飯。誰能預測天文,便能指導農業生產,這成爲政治統治的資本。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成爲有威信的領袖,君權天授由此淵藪。

如此不同凡響的龍在後世地位至尊,統治者也將其視作化身,保證自己的正統性。

近乎永恆的傳說,因宇宙的不朽,延續至今。當我們仰望,看到的是與古人相同星空,厚重的歷史被壓縮成薄,讓我們與祖先如此親近。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就是對東方星宿的崇拜,畢竟明日朝陽,自此升起。

▲ 龍的甲骨文和金文與蒼龍星象的對比 圖源:《中國天文考古學》

〔 西宮白虎與南宮朱雀 〕

相比東宮,需要其中六、七個星宿才能組成整個龍的圖騰不同。白虎和朱雀的星象,僅用一兩個星宿便足夠。

我們常見到一些星象圖,生硬的將所屬的七個星宿都納入其中,再臆想成神獸模樣,這是極爲錯誤的。星象的發展有歷史脈絡,不可生搬硬套。

《天官書》對白虎的描述爲:“參(宿)爲白虎。三星直者,是爲衡石……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宿)觽(xī),爲虎首,主葆旅事。”

從圖上不難看出,所謂的白虎更像是趴在地上,四肢張開,躍躍欲試。虎頭剛好是觜宿的位置。觜是“嘴”的古字,與老虎的血盆大口剛好對應。

▲構成白虎星象的參宿與觜宿

▲ 西方的獵戶座

位於虎身的參宿一、參宿二、參宿三被稱爲將軍星,常說福祿壽三星就是此三顆,民諺道“三星高照,新年來到”。一是三顆星若高掛正南,說明到新年;另是隨着新年,福祿壽三星也隨之降恩。

白虎的星象只用二宿就構成,雖然後來常以虎的側影出現,均意指代。

朱雀類似,最初由張宿和翼宿構成,圖中明顯就看出,兩者構成鳥頭和鳥翼。隨着時代逐漸完善,又收納了柳宿、星宿成爲完整的朱雀星象。

張是鳥嗉之意;柳宿又稱爲“咮(zhòu)”,指鳥嘴;星宿則是鳥的脖子。

可見不論白虎還是朱雀,在天宮區域內的七星宿都是種符號的延申,並不是星象的完善。它們更像是指代,起初只幾個星宿形成的天宮星象,爾後順應便命名一個區域。

▲ 構成朱雀星象的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象的對比 圖源:《中國天文考古學》

〔 北宮玄武 〕

玄武被認爲時烏龜與蛇結合一起的神獸。本不是四星象之一,北宮聖獸原是神鹿。雖看似二者沒關係,但從星宿的排列上,可見線索。

在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的虢國鳥獸紋銅鏡,是春秋之物,其北方代表明顯是類似鹿的動物,並非烏龜和蛇。

▲ 虢國鳥獸紋銅鏡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呂氏春秋》中,將四季分配給五靈獸。其中冬配介蟲,介蟲爲龜,屬北方。多出一靈獸在夏後秋前,與倮蟲相配,倮蟲即麒麟。

顯然麒麟纔是北方的代表,後來才被安排到中央這個尷尬的位置,看“麒麟”二字就明瞭,是由“鹿”演化而來。

▲麒麟星象的構成 圖源:《中國天文考古學》

▲虛宿、危宿,螣蛇組成的玄武星象 圖源:《中國天文考古學》

或許是因爲鹿或麒麟的星象只用了一個危宿的原因,難以代表。當後來形成龜時,則使用了危宿、虛宿兩宿。整合了更多的星星,使之成爲一個體系,更方便古人觀測。

玄武最早作爲北宮之象,出現在西漢的《淮南子》,然而在整理了不同時代的文物和文獻,發現北方星象經歷了從鹿到麒麟,再到龜,最後到玄武龜蛇的演變。

從陰陽平衡的角度上說,北宮也是極爲特殊的。其他三宮皆爲獨立一獸,只有北宮,不論麒麟,還是龜蛇,都是雙獸。麒爲雄,頭生一角;麟爲雌,頭無角。

至公元前二世紀中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宮神獸系統被正式確立起來,延續至今,被利用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

星與象的密切關係,是早期人類的智慧結晶,是人類不斷探索和總結,後世人們恰是在此不斷地整合突破創新,纔有了當今的科學認識。一步步的摸索前進,絕非我們見天看到定義與概念。在探索中,每一次都舉步維艱的偉大。

▲ 漢代錦質護膊

   天上天下,文人身命

古人鑽研天文所爲何事?發展宇宙學、天文學?非也,以授時記載爲先,其次占星得知禍福。殷商卜辭中記載了很多天象,以便對未來做出占卜。

後來這發展成一門高深的學問,不論六爻八卦還是易經玄學,都離不開天象的加持。

諸葛亮在五丈原禳星求壽,就是用占星術借壽求活。名爲七星臥鬥法,傳說出於鬼谷子,是中國傳統的占星術。

對諸葛亮去世的天象,《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晉陽秋》:“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

古人說:“常則不佔,變則佔。”

隨歷史演進,西方占星術也伴着宗教進入中國,與中國的星宿雜糅融合。

莫說當代人崇尚星座是崇洋媚外。其實在唐代,以黃道十二宮爲核心的西方占星術已流行於世。文人們不甘寂寞,紛紛算定自己是什麼星座,未來福兮禍兮。

蘇軾就是其中之一。《東坡志林》有載:

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竭爲身宮,而僕乃以磨竭爲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又云:

吾平生遭口語無數,蓋生時與韓退之相似。吾命在鬥間,而退之身宮在焉。故其詩曰:“我生之辰,月宿直鬥。”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身宮”和“命宮”的概念。簡言之,命宮由天定,身宮系人謀。命宮由太陽決定,身宮由太陰(月亮)決定。故“人命以太陽爲主,身宮以太陰爲主。”又云“日向東生爲命局,月從西出作身方”。

似乎映照了現代占星的太陽星座與月亮星座。

▲河南洛陽北魏墓中的天文圖

東坡先生感嘆自己和韓愈一樣都是磨蠍座,因而命運多舛,起伏不定,倒是個會給自己找心理平衡的可愛老頭兒。但更有意思的是,這裏的磨竭座與現在熟知的魔羯座並不相同。這又是爲什麼呢?

隋朝初年,一位天竺高僧,將《大方等日藏經》帶到中國,其中有:“是九月時,射神主當;十月時,磨竭之神主當其月;十一月,水器之神主當其月;十二月,天魚之神主當其月;正月時,特羊之神主當其月;二月時,特牛之神主當其月……”

也是十二星座的設定,只名字稍有出入。白羊叫特羊;金牛叫特牛,“特”意爲雄性……最爲特殊的是磨竭。

“磨竭”是梵文makara的音譯。它是印度神話的一條大魚,長鼻利齒,恆河女神的坐騎。原型可能是鱷魚,或是鯨魚。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說,有個商人輕蔑佛法,坐船出海遭遇風暴,忽見海中隆起大山,近看卻發現並不是山,而是這條巨大的摩竭魚。

在希臘神話,摩羯座代表牧神潘恩。對於他的傳說很多,有說他是個羊頭魚尾的怪物;有說是人身魚尾;還有說是人身,但有山羊腿、角和耳朵,後來被天主教化作了中世紀惡魔的原形。

傳入印度後,覺得形象造型怪異,既然有魚的成分,乾脆讓這條傳說中的大魚替代了。

至於後來演化稱“魔羯”,完全是無意之舉。在記錄口述的佛經時,將“磨竭”寫成了“摩羯”。這是個絕妙的“錯誤”,“羯”意爲好鬥的羊,不經意的符合了半羊的傳說。兩者發音又類似,剛好雙關了發音和傳說,可謂無心插柳的樣板。

但這個磨羯在隋唐時期逐漸演變成了瑞獸,出現在工藝品和建築上,並逐漸融入龍首、獸角、鳥翅,鯉魚身等中原地區吉慶祥瑞元素。成爲特有的吉祥物。

▲  遼 三彩摩羯魚形注子(酒器) 藏於香港徐氏藝術館

或許就是這種四不像的設定,讓韓愈、蘇軾感嘆自身顛沛流離,沒有定數。其實是什麼星座又有何妨,想來蘇軾面對際遇,無非戲謔自嘲而已。他甚至還去調侃同爲魔羯座的摯友馬夢得——他比我還倒黴哩!

隨着高樓大廈的林立,光污染的泛濫,留給我們看夜空的機會愈發的少了。回想小時候漫天的繁星,認識星座的曾經,感慨萬千。時過境遷,我們都長大了,而那片天空,從未有變。

恰逢英仙座流星雨極盛之時,不如讓我們放下手機,邀自己的伴侶一同看看這既熟悉又陌生的星空,能否找到那枚美夢成真的許願明珠。

文字爲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