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對“到底是由愛生‘性’還是由性生‘愛’”等問題的回覆

到底是由愛生“性”還是由性生“愛”?

這個提問顯示了性與愛的因果關係,但性和愛本質上是獨立的,是人類的兩大基本需求,它們沒有直接的相關性,所以,也就談不上是由誰生的誰。在戀愛的親密關係中,性與愛或許存在一定的相關,比如,有一對戀人,女孩起初對男孩一見鍾情,很久之後纔有性的感覺,而男孩對女孩最初連喜歡都談不上,但對她有性衝動,在女孩的執着追求下,男孩接受了戀愛,談了一年,他終究沒有愛上那個女孩,最後分手了。這個例子看出,那女孩是因爲愛而生性,彷彿愛與性之間是必然有關聯。不過,也有這樣的情形:女孩尤其是性冷淡的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愛是她建立關係的動機(動力),性行爲卻是維護關係的要素,就好像愛或被愛是目的,性只是手段,至於有沒有性慾衝動、性快感體驗並不重要。也可以說,愛裏邊蘊含性的吸力,性未必包含愛的因素。

如何才能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在意別人的看法是人之常情,特別是青少年時期,很在意他人眼光,這是成長中自尊心的驅使,正是從這份需求中,小孩才能得知或確定自己是誰或怎樣。說“如何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應該針對的那些過分在意別人看法的人、活在別人眼中的人,而這些人之所以太在意別人看法,是因爲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在他們的性格中缺乏自主性,缺乏引自己驕傲或自信的能力。因此,要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有先看清自己的欠缺,理清自我想要的、能要的是什麼,然後去慢慢去實現自我。當內心自足時,是不會在意別人是否點贊。

發生了婚前性行爲有必要覺得愧疚嗎?

愧疚是一種內在感受,不受 “有沒有必要” 之判斷而消長。也就說,性態度開放的人,這根本不是回事;只有性觀念傳統、性態度特保守的人,他/她婚前性行爲了,可能會有愧疚是必然、是結果,即便他/她理性上認爲沒有必要,但感覺上還是愧疚。所以,婚前性行爲後有沒有愧疚感,是根據當事者的性價值觀而決定的。你若是一個抗拒婚前性行爲的人,自然會遠離愧疚;你若忍不住婚前性了且又感覺愧疚,那你需要去承受這份愧疚感。因爲,當性慾和倫理需求發生衝突,你選擇一方,就應該去成長——包容另一方失落或焦慮的力量。

如何保持婚後的新鮮感?

既然是新鮮感,其本質是短暫。所以又既然是婚後,則沒什麼新鮮可言。如果真有保持新鮮感的需求,那就是打破“新鮮感”的幻想,承認和接受婚後必然的情感平淡、以及承擔瑣碎的生活細節,再理想一點,是理解和尊重雙方的特殊愛好,或生活習性,允許對方做他/她真實的自己,那麼,他們的婚後一定有比新鮮感更重要的東西:歸屬和安全感。

爲什麼有人明明想出去旅遊,卻到了節假日就宅在家裏,這是一種怎樣的矛盾心理?

許多事情都提現了人本質上是矛盾的。不過,在節假日剋制旅遊的願望,是較容易理解的一種矛盾。因“節假日”本身是一個悖論,它既是適宜旅遊又是人滿爲患有煞風景的時機,這令想旅遊的人着實爲難。當然,也可能映射有其他心理:迴避衝突、患得患失等,比如,旅遊和宅家是一個人的兩大嗜好,旅遊像是戀愛,宅家像是依戀母親,她們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同等重要,但卻不能在“恰當”時都滿足,這提現了一個人“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選擇焦慮。

爲什麼會產生“我願意爲你去死”的這種心理?你們會被這樣的話“感動”嗎?

這種心理,大多是在情感衝動或激動時的表達。不過,能產生和表達出這一心理的人,至少說明他們是很感性、衝動型的人,未必是用情太深。深入點看,這類型的人內心結構中,住有很重的拯救或英雄情結,凡在親密關係中有被認同、或被感動被激動、或有可能失去親密關係之時,都會喚起這情結,表現出他“願爲你去死”的衝動,以獲取和滿足自身的被深度認同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