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談談對心理諮詢的誤解

請問熊玲老師, 外行人對心理諮詢都有哪些誤解?

儘管,心理諮詢在目前已被大衆有所認識和接受,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還是有許多人對心理諮詢有不同程度的誤解。以下,對常見的誤解做一呈現和澄清:

(1)認爲心理諮詢是僞科學,猶如算命一樣是哄騙人的

這一認爲,只能說是沒知識沒文化的愚昧至此。古今中外,都把文學、哲學、心理學等列爲重要的人文科學,而心理諮詢在西方社會已有100餘年的歷史,我國雖起步晚些,但在02年9月已被國家列爲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進行規範化管理的執業項目。目前的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已達到數萬人, 他們分佈在各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各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各司法、公安部門(如監獄、勞教、戒毒所等),各大社區的社工組織,各大公司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心理援助中心等領域,從事着人類心靈的救助工作。

無論那個時代,人都是極其聰明,任何學科若不具備實質價值、從業者若不具備真才實學,都哄騙不了誰的。

(2)把心理諮詢對象等同於“精神病”,覺得去看心理諮詢說明你有神經病或精神病

此誤解是把心理問題、神經病、精神疾病給混淆,這仍是無知之談。許多外行認爲的神經病就是精神病。正確的理解是:心理問題是心理亞健康一類的表現在性格、情感、人際交往、工作壓力、家庭矛盾、個人成長等方面的問題;神經(內科)疾病,是大腦神經系統的問題;精神病是有生理病理基礎、伴有情感思維障礙,又分爲人格障礙、雙向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等一系列問題,在精神醫學上有着嚴格診斷標準,需要住院治療的一類疾病。

心理問題是不需要藥物,而通過一對一的心理諮詢可以得到幫助的。在心理諮詢業很成熟的一些國家,看心理醫生就像看傷風感冒一樣普通,每1000人中就有1名心理諮詢師,他們把接受心理諮詢看成是提升個人素質,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渠道。

(3)心理諮詢就是耍嘴皮子,不解決實際問題

這跟(1)的誤解有類似,但區別在:彼是完全對心理諮詢無知,此是對心理諮詢的不信任。應該說,心理諮詢不能幫助所有心理問題,但如果屬於心理諮詢範圍的問題,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是能夠解決的,只是有個重要前提:接受心理諮詢者有意願的同時,需有對心理諮詢的一定信任度。如果你很懷疑心理諮詢,那麼,就還不是適宜做心理諮詢的時候。

如何消解做諮詢前的疑慮?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心理學的常識,瞭解一些專業機構、專業老師的發展背景等。關於“接受心理諮詢前需做些什麼”“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師”等知識,如今的網絡時代已有非常多的介紹。疑惑者,可耐心看看。

凡耍嘴皮子的職業,都寓意內在有貨,嘴巴只是輸送的工具。心理諮詢師若沒有實力,幹不了這一行,因我們面對的是人,是人內心深處的東西。而來訪者更不是傻子,他能感受和判斷他面前的心理諮詢師,是有能力幫助他的,還是膚淺、解決不了問題的。

(4)心理諮詢不收費,或收費太高

心理諮詢作爲正式的職業服務於社會,就理應收費。收費標準,我國目前受制於市場經濟(除學校、醫療部門):北上廣等城市爲每小節(50分鐘)500--1500元人民幣,內地城市每小節爲300-1000元人民幣。據說國外的心理諮詢收費,一般是每小節300--1000美元。要承認,這樣的收費,相對於衆多低收入的國人來說,的確是難以承受。

心理諮詢爲什麼要收費又爲什麼收費“高”? 首先是心理諮詢的特殊性,因人的心理障礙,多緣起早期生活經驗以及個性侷限,改變是一艱苦的過程,需要當事者和諮詢師雙方有動力的投入,付費和收費這一行爲,能起到直接的動力平衡和責任的投入,有助於效果產生。不收費的心理諮詢,不叫心理諮詢,而應叫朋友式的或街道辦的“心理勸說”之類。

其次,心理諮詢看起來很簡單、門檻低,實際是一門學問高深的職業,對從業者的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要求很高,不是他考取了合格證就可以收費諮詢的。

一個成熟的諮詢師,除了他本身有相對健康的人格、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外,還要投入相當的時間、精力、財力,去歷經專業培訓以及執業路上的艱苦跋涉。而國外對心理諮詢的要求甚高,諮詢師在執業前,必須經歷6至10年的理論和技能培訓,包括接受個人分析400小時以上,須獲取醫學(或其他專業)和心理學碩士以上的雙學位、見習實習、督導訓練等資格。就投入講,單算400小時的個人分析費就要開銷(按最低100美金/小節計算)4萬美元。可以說,心理諮詢無論從我們對它的投入性,還是它本身具有的神聖性來講,它都是一項值得高收費的職業。

(5)把心理諮詢或心理諮詢師給神話

許多人對心理諮詢是抱以“絕對希望”,認爲我付費找到你,你就能夠,或是你就應該也必須解決我的問題。特別有些父母,對孩子問題的態度是軟硬兼施 ”強迫“孩子接受諮詢,以爲把孩子交給心理老師就有救了(對這個誤解,建議真正有問題的父母接受心理諮詢)。

關於心理諮詢的效果,正確的看法是:心理諮詢跟醫療一樣都有侷限,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心理諮詢能解決:有求助動機的情感、情緒、性格、人際關係、成長性等心理問題,不能解決:有心理問題但無求助意願,或雖有意願但卻有較重的人格障礙、妄想症等精神性問題。而自願接受心理諮詢的效果怎樣,是取決多種因素,除了取決心理諮詢師的水平如何,也取決當事者心理問題的性質、輕重、配合與領悟的程度如何。

(6)找心理諮詢,就是要給辦法給建議

有許多來訪者,在一開始就表現出急切的心態,希望一次或幾次就解決我的問題、解除我的痛苦;要麼就是,我來諮詢是希望你給出即刻解決問題的辦法。正確的理解是:心理問題比起生理病痛的成因要複雜、要深層得多,解決起來耗費的心力和時間也需要很多,不是一次或幾次諮詢就能達到的。

諮詢中,要不要給出辦法或建議,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心理諮詢師所抱持的理論取向、經驗水平、信守的觀念等而論的。不過,大家較爲認可的方式和效果是,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通過諮詢師的有效傾聽、有效迴應等(籠統說的專業分析法),而獲得了自我領悟、獲得了找尋到自我生活的方向。心急要辦法的來訪者,本身暴露着他性格的缺陷,又或者,我們即便給你建議給你辦法,充其量能緩解你一時的情緒問題,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當事者藉助心理諮詢,最終達到他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認識。

透過這些誤解說明,我國的心理諮詢業比較發達國家,還處於發展時期(很難說是初期還是中期),我們的心理諮詢師隊伍和水平,也還遠遠夠不上、還滿足不了社會羣體的需求。放眼世界,社會發展的高速化,必然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在生活、工作、情感上的疊加壓力,越來越多的人會受到心理困擾、罹患心理疾病。因此,心理諮詢師必將是社會的重要角色,心理諮詢工作必將成爲時代的前沿職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