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不敢得罪”也是一种得罪

YanYan :为什么,我谁都不敢得罪的性格反而让我失去了很多朋友?

(1)不敢得罪人的心理动因

先认识一下“谁都不敢得罪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性格呢?好像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老好人。但老好人分两种,一种是有个性有包容的老好人,人缘好;一种是讨好型的老好人,人缘不好不坏。后者就是谁也不会得罪,总想讨人喜欢的人。

讨好型的老好人,在意别人的想法达到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对人好、不反对人、不拒绝人几乎是他们常态的人际模式。在他们的内心有其坚固的逻辑(也是人际动力):若得罪了人,那被得罪的人会反过来伤害我自己,这挺可怕的!所以,只要我不得罪任何人,就可避免任何伤害。这一心理动力,是支撑他们谁也不得罪,甚至忍让别人的人际模式。

这一人际模式的形成,是跟人过去的亲子关系或人际模式有关。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知老”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等都在告诉,人幼年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他今后的人际模式,或说,成人后的关系模式可反射出他过去的关系模式。比如,一个人的早期若常处于“伤害与被伤害”式的关系环境(如: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小孩只能绝对服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有反抗;欺负与被欺负关系,小孩子只能学“乖”以自我保护,等等),那么,在小孩心里会感受、并会内化一种“掌控安全的父母—规避风险的小孩”的自我关系模式,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中,自然会对矛盾冲突、欺压打击、攻击性等高度敏感,或说他内心世界是极度不安全,生怕得罪了谁而遭致打击报复。

(2)“谁都不敢得罪”反而得罪(或失去)了朋友

为何“谁也不敢得罪反而失去了许多朋友呢”? 前面分析到,这种性格心理有被伤害的恐惧,以至用“不得罪人”而远离被伤害,可是不巧,这一行为模式会产生负效果,就是他们完全不自知,这同时也远离了对人的亲近感、连接感。因为亲近与连接是来自“交往”有回应,而老好人是不会表达不同意见、不会流露激烈或深入的情感,也等于没有可持续可深入“交往”的潜力。即便他们用对人温和可亲,甚至总是为人付出,这仍然会给人一种没脾气、没自信的感觉,久而久之,在朋友的眼里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象:没个性的好人。

相信,我们都有过与老好人(没个性的好人)相处的体会,那是一种不好也不坏,不温也不热的感觉。那是否说明,“没个性的好人”在朋友圈中是容易被忽略的人呢?或许就是。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与有个性(有自我)的人交往,感觉有意思有乐趣。因此,对提问者疑惑的“为何我谁都不敢得罪,反而失去了许多朋友?” 我是觉得,并不是你得罪了他们而失去了他们,应该是反映了你的朋友,被你无意识的 “远离“ 而致使他们也 “远离”着你,即,并非是你得罪了他们,而是他们敢“得罪你”,是他们敢拒绝你没原则的亲和,他们对你的温良恭俭让抱持了一种距离。

若真要说得罪,那也是你的太好,你的不得罪人的性格,得罪了朋友们的喜好有个性,也最终得罪了自己的喜好——有很多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