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神庙和陵墓》:来一场古埃及王朝的“纸上神游” 卡纳克神庙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祭庙 KV8:梅伦普塔墓 KV2:拉美西斯四世墓 延伸阅读

木乃伊、黄金面具、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埃及,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是一个神秘而闪闪发光的国度。

不论是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还是留存在埃及各地的遗迹珍宝,似乎都在向今人讲述古埃及曾经的故事。

而在埃及的古建筑中,最神秘的莫过于神庙和陵墓,它们既封存了王朝的兴衰,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它们是如何被修建的,又是如何被历史的烟尘掩埋的?

想最快速度了解埃及的神庙和陵墓,get它们的游览路线和参观指南吗?那就来读这本书吧——

古埃及王朝“纸上神游”,考古学教授执笔,68处遗址+1100余张插图,全景还原卢克索和帝王谷历史遗迹。

[意]肯特·R·威克斯 著

2021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尚无哪本指南能够提供如此多关于底比斯陵墓和神庙的描述性信息,抑或如此大量的照片、地图和平面图。

足不出户却梦想着埃及之旅?跟着这本书来“神游埃及”吧!

卡纳克神庙

卡纳克是个令人费解的遗址。首位破解埃及象形文字者、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曾形容它“如此庞大而宏伟”,以至于埃及人一定是为“高约31米的人”设计的。卡纳克建筑群不仅巨大,占地面积超过2平方千米,而且其建筑活动从4700多年前开始持续至今,几乎没有间断过。

拉美西斯二世的花岗岩巨像,位于多柱大厅的入口处。

迄今发现最早的卡纳克建筑建于中王国时期。但早在第3王朝就有对建筑活动的记载,考古学证据显示,该遗址在此前数千年,即史前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新王国时期,每位国王似乎都在与前任统治者们竞争,力图在此地建造更大的纪念建筑。国王们拆毁以前的建筑,并用拆下的石头修建新的建筑。

卡纳克,从南侧眺望中央围墙。

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统治者都是极富热情的建设者,他们投入大量资金,以增加卡纳克神庙建筑群的规模、复杂性和财富。在埃及,祭司是富有的群体之一。

新王国时期的记载表明,阿蒙神庙的祭司拥有81,000个奴隶和仆人、421,000头牛、279,638公顷农田、83艘船、46座船坞,以及65座城市。

一条通向第一塔门的羊首狮神斯芬克斯圣道。

仅在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期间,神庙收到的馈赠就包括31,833千克黄金、997,805千克白银、2,395,120千克铜、49,130米布、88万蒲式耳(一种计量单位)小麦、289,530只鸭子和鹅,以及数不清的油、酒、水果和蔬菜。不论是从经济还是宗教层面而言,阿蒙无疑都是“诸神之王”。

第一庭院鸟瞰图,右下角为拉美西斯三世祠堂。

卡纳克地区发现了超过200座大型建筑物。毫无疑问,那里(曾经)还有几百座建筑。有些是简易的泥砖建筑,如今已经消失殆尽。有些是用细雪花石膏建造的美轮美奂的建筑。

还有一些则是巨大的砂岩和花岗岩建造的建筑遗迹,其墙壁厚15米、高50米。到了新王国晚期,卡纳克变得十分拥挤,任何空间允许之处都建造了新建筑。为了容纳这些新建筑,老建筑常常被拆除。显然,这里从未有一个总体规划。

一尊图坦卡蒙统治时期的阿蒙雕像。

两尊拉美西斯三世雕像矗立在神殿的第一个塔门前。

卡纳克的许多古迹保存不善。风蚀和水蚀已经造成了很多损坏,而诸如公元前27年发生的大地震所导致的巨大破坏,致使工程师们至今仍在进行修复工作。

奇怪的是,卡纳克巨大的城墙、塔柱和圆柱矗立在最脆弱的地基上,这些地基往往只是填充着豆状砾石的浅沟。地下水的水位上升使一些建筑物的地基变得脆弱,最终坍塌。1899年10月,多柱大厅的柱子倒塌时,周围几英里处都听到了巨响。

多柱大厅北外墙的景象。

在过去的2000年里,游客们在装饰着壁画或浮雕的墙壁上涂画自己的名字,把浮雕一块块地砍斫下来。寻宝者在挖掘 “艺术品”(objets d’art)的过程中破坏了大部分遗址。然而,数百公顷的卡纳克地区仍未被探索,泥土和杂草中凸起的石块,抑或是后期建筑的再利用,才使人们知晓这些建筑物的存在。

在阿蒙-拉面前,拉美西斯二世跪在一棵鳄梨树旁。

柱厅可能象征一片纸莎草沼泽。

如今,已经没有了年年泛滥的洪水,人们可以从尼罗河走近神庙,进入一个大而丑陋的停车场,古玩店位于左侧(北部);法国考古团的总部位于南部。从停车场到神庙的道路直接铺设于古代祭司所走的路线之上,但祭司们是乘船沿着开凿自尼罗河的运河航行,前往一座石码头边的T形水池。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祭庙

底比斯令人难忘的景观之一,是通往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祭庙的道路。从一座小清真寺旁向西拐,一条铺砌的道路笔直地通向一片崎岖的石灰岩峭壁,峭壁高出沙漠平原300米。经过数百万年水的侵蚀和数千年的热风冲击,悬崖已被侵蚀出错综复杂的纹理,布满了狭缝、裂缝和深深的垂直裂隙。

堤道与南侧下层柱廊。

人们需要点时间才会注意到,悬崖底部还矗立着一处低矮宽阔的遗迹,它的美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座雄伟壮阔、比例完美的建筑耸立在低矮的平台上,与参差不齐的悬崖相接。

光影的韵律赋予其立面军事化的严整和几何形式的美感,与后面崎岖的山体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山崖和神庙在一起仿佛是一桩完美的婚姻,两者得以互相成就。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头像,现藏于开罗博物馆。

18世纪末,当欧洲的旅行者第一次看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祭庙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它最初被埋在成吨的废墟下,自19世纪末以来几乎一直在进行挖掘和修复。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才进行了足够的清理工作,游客得以欣赏到这座神庙的美。

当霍华德·卡特(后来发现图坦卡蒙陵墓)在19世纪末出版了该神庙的第一批装饰图画时,欧洲人大为震惊。在此之前,这座神庙在大多数旅游指南中只有寥寥数行的介绍;此后,它成为埃及极受追捧的古迹之一。

柱廊上的奥赛里斯雕像柱。

蓬特浮雕中一艘埃及船的细节。

这座神庙的设计与新王国其他神庙似乎颇为不同。然而,它的功能仍是祭庙,因此包含这类神庙所共有的建筑构成和布局特点。它的大门、立柱、圆柱、奥赛里斯式雕像、斯芬克斯雕像、花园、上升的中轴线,以及三段式布局,是祭庙的标准特征。

而哈特谢普苏特神庙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建筑特征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其所处的自然环境。

哈特谢普苏特的建筑师塞内穆特可能在早期的门图霍泰普遗址中找到了灵感,使用一系列平台的构思显然是一种借用,但他远远超越了前人。他“领悟到只有长长的水平线才能在有压顶之势的垂直线背景中获得存在感”,从而创作了这样一件艺术品。

祭庙上层平台鸟瞰图。

事实上,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工程创下了数量和大小的记录,直到阿蒙霍泰普三世统治时期才追平这一记录。

例如,在庙的上层与下层平台的两端、上层平台的二十四根柱子前、上层大厅的十个壁龛中的每一个里面,以及上层圣殿的四个角落里,都竖立着奥赛里斯式站姿的哈特谢普苏特雕像。

KV8:梅伦普塔墓

梅伦普塔墓占地2472立方米,是帝王谷中仅次于KV5的第二大王陵。这座135米长的陵墓的前半部分,在古时就能进入。在其前六个墓室的墙上有一百二十一处希腊文和拉丁文涂鸦。然而,后半部直到1903年才由霍华德·卡特发掘,而葬室直到1987年才被发掘出来。

第一甬道中,梅伦普塔站在拉-哈拉赫提面前的场景。

葬室外的四个侧室仍然堆满了洪水冲进来的淤泥和碎石。在其父拉美西斯二世漫长的统治过后,梅伦普塔才登上王位,那时的他已是一位老人,只统治了大约10年。但梅伦普塔的王陵在他死前就完成了,葬室外最后面的墓室开凿得很粗糙,没有任何装饰。

壁画已损毁的墓室F立柱。

KV8展示出一些有趣的建筑特征。它有一个笔直的轴线,略微倾斜的走廊, 并且没有像赫仑布和塞提一世墓那样在中点出现偏移,也没有拉美西斯二世墓中的直角转弯。

然而,最有趣的是,一些埃及学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建筑失误的证据。国王的葬礼计划要求在墓室里放置三个巨大的花岗岩石棺和1/4的方解石。

柱室后壁的《门之书》细节。

葬室中梅伦普塔石棺棺盖上的细节。

当其中最大的一个到达帝王谷时,人们发现它太宽了,无法通过陵墓的门,尽管这座墓的墓门是山谷中最宽的。(最大的石棺盖宽2.13米;这些门的平均高度约为2.12米。)

显然,建筑师或采石场工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尽管大门已经被装饰过,但它们仍把现有的大门砍掉,等石棺被拖进墓室后再用砂岩块重建大门。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消失了(有几处位于侧室的正面),伤痕累累的墙壁是令人尴尬的错误的明显证据。

梅伦普塔向奥赛里斯献祭,来自墓室立柱。

陵墓的装饰是传统的,类似于梅伦普塔父亲拉美西斯二世和他的祖父塞提一世的陵墓。墓中的装饰工艺水准通常很高。该墓的壁画不幸被洪水损坏,但仍然显示出精细、明亮的蓝绿色、黄色和红色颜料的痕迹。

KV2:拉美西斯四世墓

拉美西斯四世统治7年后就去世了,其陵墓KV2的长度被迫缩短,因为他的葬礼猝不及防地提前到来了。一个原本开凿为四柱厅的墓室被重建成葬室。

国王显然没有遵循早期新王国的传统,为自己建造一座比前任规模更大的陵墓,但他确实扩大了陵墓内的几个部分。例如,在KV2中,大门和甬道比以前的陵墓更宽更高。

葬室天顶的《努特之书》(Book of Nut)。

现藏于都灵埃及博物馆的一张纸莎草纸展示了五间墓室的平面图,并标注了尺寸。例如,纸莎草纸上记录了甬道D正好有9腕尺长。一腕尺是0.523米,因此甬道长4.707米。底比斯测绘项目组最近测量了甬道D,发现它长4.71米。

刻着《地之书》的石棺。

KV2自古时就已经开放,墓壁上有超过七百个希腊文和拉丁文涂鸦,超过五十个涂鸦是用科普特语写的。由于其靠近帝王谷入口的便利位置和近乎水平的地面,直到20世纪初,该墓经常被游客用作旅馆和休息处。

爱德华·艾顿在1905—1906年间清理了这座陵墓的遗迹,霍华德·卡特在1920年再次进行了清理。

甬道K装饰着星星图案、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洞之书》与《地之书》。

许多19世纪的游客都对墓中大量的装饰称羡不已。陵墓总长89米,占地305平方米。墓前的一个现代庭院被夷为平地,早期的发掘者在此地发现了九个堆积坑,其数量之多简直异乎寻常。

[意]肯特·R·威克斯 著

2021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一部全面的卢克索和帝王谷遗迹导览

本书聚焦卢克索和帝王谷中的古埃及王朝考古遗迹,包括诸多陵墓和神庙,为热爱古文明与艺术的人们提供了对埃及历史奇迹所做的详尽而专业的艺术导览。书中按照“神庙、王室陵墓、私人墓葬”的类型对尼罗河两岸的考古遗迹进行排序,再将每一类中的遗址按时间顺序排列,对每一处遗址都有详细的背景知识介绍和实用的参观指南,不论历史爱好者还是专业学者都可阅读。

图片丰富,带来沉浸式体验

书中内含1100余张精美插图,都是各个时期的学者们在神庙与陵墓现场拍摄的照片,有总览全景的鸟瞰图,也有刻画墓室壁画的细节图,更有许多不开放区域的珍贵图片。图文并茂,解读详略得当,让读者在赏图品文中完成对埃及历史奇迹的鉴别与欣赏。

易读便携的埃及出游指南

这本书为32开小开本,方便易携带,可作为旅行中随时可翻看的导览书,作者贴心地在书中列出了每处古迹详细的地图导览、遗址与博物馆规划、浏览路线等信息,并对每处的历史和细节进行了讲解,能让读者对历史遗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堪称便携的专业“导游”。

专业作译者背书

作者肯特·R·威克斯自1983年以来一直在埃及从事考古工作,在底比斯和帝王谷工作长达三十余年。他目前是开罗的美国大学教授,并担任底比斯地图测绘项目主管,出版了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2001年由白星出版社(White Star Publishers)出版的《帝王谷》一书。译者杜世茹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东方文明与埃及学。曾参与《超越大限: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二)》《陈规再造: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三)》等多部艺术史和埃及学作品的部分翻译工作,并独立翻译多部埃及学作品。专业作译者背书,为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提供了保证。

延伸阅读

[意]斯特凡诺·马吉

2020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本书堪称是一本希腊古文明百科全书。书中汇集900张高清精美摄影图、地图等视觉资料,以及遍布希腊全境的博物馆、历史遗迹,详解相关的考古发现、历史故事,直观展现其建筑及艺术风格的变化,带读者身临其境般领略希腊文明的独特魅力。

[意] 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

2020年9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世间鲜有什么地方能像吴哥一样令人心驰神往。吴哥曾是伟大高棉帝国的心脏,如今已脱胎为一座宏伟的考古公园。吴哥的庙宇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褪去浮华,让盘根错节的草木为往昔的荣光加冕。错综复杂的景观、精妙的石刻和建筑,以及盘踞而上的草木都为其不可言说的艺术之美增添了久远而神秘的气息。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吴哥古迹建筑群,还根据新近的考古发现,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棉艺术象征性风格的发展。作者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她凭借简洁流畅的文字、丰富的内容信息和精美的照片为东南亚建筑、艺术和考古爱好者提供了非常精辟的参考指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