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神》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於《論語·學而1.2》)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出自於《禮記·大學》)

“本”、“末”;“終”、“始”,←這是我們儒家的説法。“本”、“末”;“終”、“始”在今天,在當下有一個似乎更“響噹噹”的替換詞,叫做:

“因果”。

↑這都是從佛氏那邊兒,傳來,並翻譯、推廣開來的......

所謂“因果”,(其實)就是我們儒家所講的:“本”、“末”;“始”、“終”了。

道理是一樣的。

“你”,你面對鏡子,鏡裏映襯出的,那副熟悉的面龐,←我們姑且,管他叫:“你”吧。

姑且,管你照鏡子時,鏡子裏映襯出的那副熟悉的面龐,叫:“你”,罷。

↑道理是這樣的。“你”為什麼是:“你”?

就是説:“你”的“因”、“你”的“本”,你的,←是什麼?

“你”,是:現象、“你”是:“果”、“你”是:“末”,“你”是:“終”。

“你”的“本”,是什麼?

“你”的“因”,是什麼

“你”是誰?“你”為什麼是:“你”(這幅樣子)。

↑這是,儒家考慮的‘根本問題’,既:“你”的“本”、“你”的“因”,的問題。

既:“你”是誰,的問題。

↑道理是這樣的。

“你”是張三,“你”是李四......張三、李四,←這都是“末”,是:“果”。

(張三、李四)不是“因”、不是“本”。

張三、李四是“你”,的問題,是:現象。“你”,是誰呢。

“你”的樣子,“你”←這幅樣子,一定是有:“因”、有“本”,有“始”,的。

找到,“你”←這幅樣子的“因”、找到“你”←這幅樣子的“本”、的“始”,就是人一生的課題。

道理,是↑這樣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是:中肯的褒義

我再強調一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是一句:中肯的褒義句。

正常情況下,絕大部分情況下,男子想要有:“德”,男子想要成為:‘真正的自己’,得費好大勁兒

男子得費好大勁兒,纔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自己’,變的:‘有模有樣’,既:有“德”,了。

“德”,是:子......我詳細的講過,何為:“德”,也詳細的説過男子如何改變自己的性質

(男子)欲完成‘質變’,(一定)得有:“法”。

有“法”,才能改變。無“法”,則改變不了

對於,想‘改變’的人來説、來講,“法”很重要。

沒有“法”,一個男人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有德之人’。

道理是這樣的。你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你離“道”,就很遠、很遠了。:不知“本”,不“務本”、不“務實”(“‘真正’)不“實”,“道”就離你很遠、很遠......了。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對於男人來説、來講:最重要的是修養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出自於《禮記·大學》)修身,了:“本”,,就為:是誰的答案。

道理是↑這樣的。男人,生來就有問題。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是皆以修身為本。”(←出自,同上)

男人生來就有問題。男人,生來(基本上,可以説)“璞玉一塊”。男人生來,不完美。但男人,一生的意義,實際上就是在朝着‘心中的那個自己前進’。

↑這叫:自誠明,謂之性。(←自於《禮記·中庸》)

‘朝着心中的那個自己前進’,抽絲剝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於《禮記·大學》),最終,成為:‘真正的自己’,既:見性,了。←↑這就叫:‘有德之人’,了。

費好大勁,(男子)纔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有德之人’,既:通過“法”(既:才),從而使自身“性質”改變的人。

既:通過“法”(既:),使自身質變”之人,叫:有德之人,了。

道理是這樣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説:女人,不需要“法”(既:才),她們天生,就是:‘真正的自己’,她們天生,就有:德,(她們)不需要:改變。

↑道理是這樣的。女人,不需要改變,叫:“女子無才,便是德”。

男人得有“法”(既:才),纔有可能改變。

男人無(既:才),也是改變不了的。

↑這樣的人,古往今來,都有很多......他們(既:很多男人們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所以,儒家教育的‘第一原則’,就是:

不憤不啓”(←“不憤不啓”,出自於《論語·述而7.8》)。

“憤”,不是:憤怒,“憤”,是:悲憤,之意。

悲憤,是因為:痛恨自己的‘無力感’。想改變,又‘無力改變’;想做,但又‘什麼都做不到’,←的時候

人,會產生‘悲憤’,的情緒。無力、無力感。悲憤,想做,又做不到......

男人,一旦產生了↑這種情緒,就和‘自我感覺良好’時比,派若兩人了。

儒家的觀點,是:在男人產生‘悲憤’情緒時候,點化他、啓發他,←這時候教育對被教育者所產生影響、以及推動會實現:最大化。

換句話説:你在他(既:男人們)‘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講的再用心、再理性細緻。

↑也不及在他(既:男人們)淚流滿面以拳杵地時候的一句讖語、甚至偈子對他的啓發大。

所以,真正的真理傳播者沒有“上趕着”、“追着人”,譲人受教育的。

沒有那様的。“不憤不啓”(←出自《論語·述而7.8》),是真·儒家如果選擇教育,教育人的:‘第一原則’。

“不憤不啓”(出自,同上)。你一會兒烤串兒,烤完串兒唱K,唱完K找賓館休息......你忙你的吧。

我跟你聊什麼呢?忙你的。

所以説:“你”是誰?“你”的“本”,是什麼?

“你”的“始”,是什麼,得看:“你”。

“你”,有很多:線索。“你”是:“末”、“你”是:“果”,“你”是:“終”。

“你”喜歡寫文章嗎?如果喜歡的話,←順着這條線走......

“自誠明,謂之性”(←出自《禮記·中庸》)。“你”,就是:文神。

“你”就具備了:文德。文神,是“你”的:“本”、“你”的“因”、“你”的“始”。

文德,是“你”的:“末”、“你”的“果”、“你”的“終”。但其實“你”喜歡寫文章,就証明:“你”有文才。文的樣子(既:相貌),就説明你天生具備了:文德。才貌雙全、德才兼備。

所以你“自誠明,謂之性”(←出自於《禮記·中庸》),只是找到:‘真正的你自己’。既:知本知因知始

因為“你”本是文神,所以,你纔有:文德(既:‘文的樣子’)、你才熱愛寫作(既:具備文才)。

也因為你天生具備文德、你喜歡寫文章,所以你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既:“知本”(←出自《禮記·大學》),了。

道理是這樣的。我就是:文神。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七月廿五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