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社:教育的悲哀,在於培養不出全行業精英

我時常爲眼中無光的學生而悲哀,問他們爲什麼要念書?有什麼理想?他們竟然都答不出來。甚至很多學生年紀輕輕就出現了厭學的徵兆。

本該是燦爛花季,卻已是無慾無求、毫無鬥志,每天來學校似乎成了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本該滿足享受的學習過程成了強盜邏輯——瘋狂地背誦與刷題,靠機械記憶提升成績。

那些在這方面並不開竅的學生,逐漸成了高分體系下的重點招待對象。爲了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慾望,經常會以不同行業作對比,用分數的多少來預測他們的未來,試圖把各行各業劃分成三六九等。

起初,我也是這麼做的,但後來我發現這種引導存在重大誤解,每一種行業都值得被尊重,每一種活法存在即合理。卑微與偉大,不是用賺多少錢、當多大官來決定的。

每個成年人的世界觀,都可能來源於童年時期的耳濡目染。我們看不起的那些人,也會間接導致被學生或者自己的孩子所鄙視。行業的階級分明,不過是來自心理與精神層面的自我意淫。

畸形的衡量標準,只會培養更多的社會巨嬰,肆意揮霍着所謂的優越感。“我強我有理”、“我牛我當先”,還有大量的坑“爹”事件,雖然牽扯出很多社會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我們的教育沒有打好基礎,在方向引導上有些激進、有些功利。

很多學生知曉八卦軼事,卻不清楚和平生活如何而來。太多人沉迷於短視頻、偶像劇集不能自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別人的勞動成果,有的甚至爲了滿足私慾,積極拓展賺錢快、路子野的投機門路。

在平凡崗位上能夠自願沉浸下去的人越來越少,那些高薪行業卻讓學習拔尖的人趨之若鶩。可一旦內心滋生慾望,再穩定的薪酬都不會點燃激情,甚至對於重複性較高的工作都開始得過且過。

我們之前的教育更多是篩選能夠考入高等名校的應試智者,而不是給予每一位學生公平選擇的扶持,對於那些考得不好、家境貧寒的學生羣體只能自力更生,與一同求學的其他人拉開差距。

這個世界有很多唾手可得的美好,但美好的背後是大量民生事業的崛起。雖然期待遇見星辰大海,可我們總不能靠着不切實際的願景存活。在人生三觀的塑造過程中,要抽出時間糾正那些不嚴謹、不正確的表象認知。

不管今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要把敬業奉獻的精神傳達給他們,用普普通通的英雄形象影響他們。始終以無我、忘我的初心去投入每一種行業,去發揮其中的社會化價值。

鑑於近些年各種模範評選受到推崇,以及投機倒把的違法風險,使各行業的精英代表站在了統一的競爭平臺。試點教師輪崗制度、重擊校外培訓產業、提高中考升學門檻等等,也讓更多的人看到教育改革的決心。

國家不會拋棄每一個人,不是說中、高考失利就一定不能活出精彩,我們都是勇敢無畏的戰士,去探索屬於各自領域的戰場。學生參與學習,可不僅僅要體現在成績上。他們的天性中,隱藏着成爲某類精英的潛能。

不要爲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去打壓、忽視學生對於課堂之外的設計與偏愛,不管他們是想要成爲工人、農民,還是醫生、教師,或者是科學家、藝術家,千萬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去決定他們的未來。

我們要疏導其性格、完善其品格、重視其人格,敬佩與體諒是我們融入社會該有的態度。“老師,您辛苦了”,可是我要告訴學生這個世界每個行業都不輕鬆,他們都是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羣體。似乎精英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屬性,那就是勤奮、專注與創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