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罷釣歸”還是“漁船罷釣歸何處”——解惑不可自己先糊塗

有朋友記憶中有殘句“……雨……晚未休”,公開提問求原詩。

這個問題雖然問得突兀,但本身還算正常,奇怪的是網絡上的一些回答,錄之並多說幾句。

網絡最多解答:

【明】陶宗儀《風雨歸舟》

山雨溪風晚未休,

蕭蕭落葉滿汀洲,

漁船罷釣歸,

何處眼底狂瀾正可愁。

意思:

山雨一直伴隨着溪谷吹來的風,到晚上都還未停歇。

蕭蕭的落葉,落滿了水中小洲。

出外釣魚的漁船回來了。

滿眼的狂瀾波濤都讓人如此的憂愁。

詩人表達了在風雨人生裏,人生的小船不知該如何停靠。

按照這些朋友的回答,這是一首古體詩,或者詞牌,但是詞牌的話這種標題是不對的,前面沒有註明詞牌名,不符合詞牌填寫格式——當然也可能是懶,不過古代文人於這方面是不偷懶的,所以最有可能,這就是一首長短句的古體詩。

不過事實往往簡單得可笑——這種最有可能,也挺荒謬的。

因爲這原本是一首近體詩,是一首七絕。不知道是因爲咱們古人不使用標點符號的緣故,還是某位同學突發奇想,利用古人不用標點這事,進行了創意性斷句,改成了這種格式。

其實改動格式並沒有問題,但是你作爲原詩來解釋回答別人的問題,那就有問題了。

原作當然還是元末明初文人陶宗儀的《題楊士賢山水二首·其一·風雨歸舟》:

《風雨歸舟》陶宗儀

山雨溪風晚未休,蕭蕭落葉滿汀洲。

漁船罷釣歸何處,眼厎狂瀾正可愁。

除了“眼厎”的“厎”字,其它的文字都是一樣的,估計這個“厎”字也是傳抄失誤了。這個問題都不算大,大問題是將格式從一首合律的近體詩改爲長短句的古體詩,關鍵是意思也不通暢了。

陶宗儀這首作品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一尤”部的七絕,平仄嚴格,格律正確。

“漁船罷釣歸何處”無論從平仄上(平平仄仄平平仄),還是從內容上(漁船收了釣網,該往何處去呢?),都是完整的律句和意思,沒有必要,也沒有道理強行分成“漁船罷釣歸”和“何處”——再說明一下,這種沒有必要的修改,作爲沒有句讀的失誤,或者強行分開,以求得長短句的吟誦效果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你不能篡改了前人作品,然後作爲標準答案來給提問者解惑。

當然,很多回答者也不過是在網上一搜,然後人云亦云,對近體詩,古體詩,詞牌沒有正確的認識。

至於意思呢,倒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厎”字古同“砥”,有砥礪,砥柱的意思,和“眼底”還是稍有區別,不過區別也不大。“眼厎狂瀾”大概解作“目之所及皆是狂瀾”。

只不過第三句的意思變化比較大,從“漁船回來了”,變成了“漁船收網下班之後,因爲四處狂浪,一時不知何去何從”,從風雨之後提進到風雨之中,更切合《風雨歸舟》這個程序進行時的標題。

這首七絕,格律規範,意思簡單,其實並沒有什麼蠻多好解釋的,前二句寫景,描述具體很有感覺,後兩句寫歸舟在風雨中飄搖,難以抵達,感覺是不錯的。

反而是網絡上謬傳的長短句版本,以及對“厎”字的誤抄,值得好好說說。

還是那句話,自己修改創作,自得其樂不是問題,但是用來給提問者解惑,謬之大矣。

附:陶宗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著作除《輟耕錄》外,有蒐集金石碑刻、研究書法理論與歷史的《書史會要》9卷,彙集漢魏至宋元時期名家作品617篇,編纂《說郛》100卷,爲私家編集大型叢書較重要的一種。還著《南村詩集》4卷《四書備遺》2卷,以及《古唐類苑》《草莽私乘》《遊志續編》《古刻叢鈔》《元氏掖庭記》《金丹密語》《滄浪棹歌》《國風尊經》《淳化帖考》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