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的教育行走分享:以敞开求超越3


关注心理健康,通过教师敞开自己,来培养一种他者性

在2017年的年底,我们学校所在的区组织的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这样的一个培训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2017年的年底就十分幸运的,就通过了国家二级的心理咨询师。

我经常面对的是学生的习作,在帮助学生指导作文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原来的指导,我是侧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到后来我发现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所产生的效果一般性的,而对于学生生活的指导,或者说对于学生心理的一些辅导,有的时候对于写作来说,应该有比较好的效果。

我现在这个语文教学当中,也包括自己的写作教学当中,我就我觉得,从心理上面去关注学生,引导他去思考,引导他去打开自我。我觉得对他的写作来说,可能有比较大的帮助,而且这个帮助超越了,这个就是一般的辅导,我最近思考的,实际上面也是我的文章,我的书的主题,我准备写的书的主题。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对话和他者性。

读书感受:

2020年,我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其中有一个观点,教育是一种超越,要获得这样一种超越,就必须展开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者对话。2020年的下半年我读到了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当中提了这样一个观点。范梅南认为,他者性在教育当中十分的重要,教育者要培养自己的他者性。

什么叫他者性?阿德勒在《生活的科学》当中,有一句句子说,所谓他者性,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人,用他人的眼睛和耳朵来观察来听。具有他者意识的人更善于共情,也更能够理解人性和尊重他人,我觉得一方面老师要有他者性,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孩子的主体性的时候,也要培养孩子的他者性。而写作,就是一种对他者发现。教育行者为什么要让老师来分享自我,让老师来敞开,实际上面也是一种他者性的表现,因为老师敞开了他自己,,其他的老师在倾听的时候再看的时候,实际上面也在思考自我,人只有在看到对方的时候才会发现自我。这是一个人生的悖论吧。

一个习作辅导的案例:超越有感而发,写作是一种双向打开

在这篇习作当中,他写自己长跑过程当中的极限体验,我们很多同学或者说很多人在长跑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极限体体验,然后写他的好朋友对她的帮助,让他感受到了,似乎有一束光照亮了他。

我在读这篇作文的过程当中呢,我发现小作者没有交代这个好朋友如何去帮助他,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前因后果,也没有写清楚好朋友的帮助的样子,而他写的是一种强烈的疲劳以及深深的温暖和感激。

实际上这个孩子,他写好了这一篇文章的其中的一部分,而整个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好,他的原因是什么?我到后来后面那,我通过自己的一个感受,我理解到,因为孩子的体验非常的强烈,因为孩子的感受十分的强烈,而这种感受超过了理性,所以他没有来得及用理智来梳理其中的一些过程,那也就是说,它仅仅是有感而发。

这个孩子没有读者意识,没有他者意识。对于一位写作者来说,你需要建立一种对读者认知反应的认识,让他们投入到你写的文字之之中去,这是写作力的基本。于是,我就让他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让他去问一问他人——帮助他的朋友,是怎样发现他需要帮助的?通过问问他者,然后自己再想一想感受是如何来的,梳理清楚来龙去脉之后,然后再来写作。

行走意味着一种出走,一种越界,意味着换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行走意味着一种奔向一种相遇,遇到你心仪的人,遇到让你感动的人和事,这一些你遭遇到的都会成为你行走中的风景,行走意味着一种抱团一种节气一种汇聚,因为行走,我成为我们因为行走,我成为更好的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