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可怕嗎?可怕就可怕在它會“孤立你”再“折磨你”

“兒子很孝順,天天給他打電話。還經常跑到她兒子的別墅去打掃或做飯。只是她也覺察到兒子喫飯後回拉窗簾房,兒子身上仍有一些傷痕。這些疤痕她後來才知道,是孩子自己傷害自己留下的。她很後悔,怪自己沒早點知道孩子的抑鬱。”

喬任梁的媽媽因爲直播而被罵上熱搜,再次談起兒子的抑鬱症,並不是我們想到的“很努力的鬥爭”“積極的配合治療”。而是“沒有想到兒子有抑鬱症”。從一位母親的角度來看,這太過於殘忍,那就是“我本可以幫助兒子的”。

心理疾病離我們很近很近,我最好的朋友得過抑鬱症,她意識到自己病了,不敢告訴父母,只敢和朋友講,也沒有專業的心理醫師去開導他。當時她去了北醫三院的精神病科,醫生給她開的藥,就是讓她回去睡覺;我還有一位同事也是得了抑鬱症,她是被醫生轉診到一個很偏僻的醫院,要在電腦上做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助理醫生拿着告知說明,離她很遠,特別小心翼翼,就生怕我這個同事精神不穩定,然後突然發生一些傷害事件。其實她只是睡不好覺,腦中會有一些幻覺。她看到這位醫生的反應,覺得特別受傷害,這也是她喫完藥不想再去複診的原因。就連醫生都用看危險物品的樣子看她,這傷害來得比抑鬱症本身不輕。

很多人會選擇看心理類書籍和視頻的方式來開解自己,但是有些太專業的大部頭會讓人望而卻步,晦澀難懂。

好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學書籍都包裹着童趣,看書名就能讓人放鬆下來,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它的主人公蛤蟆先生源自暢銷百年的英國兒童文學《柳林風聲》。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在40多歲的時候娶妻生子,並在孩子長大後,把曾經的睡前故事——一隻關於老鼠的睡前故事集結成冊。這回《柳林風聲》裏的蛤蟆先生出了心理問題,那個總是笑呵呵、助人爲樂的蛤蟆先生內心非常的疲勞和痛苦,這本小書以它和醫生的對話來遞進式地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最終獲得平靜的故事。

同樣好讀的心理學類書籍再給大家推薦幾本,輕鬆好讀,邊看邊治癒,歡迎大家推薦給有需要的親朋:

1.《柔軟的刺蝟:自我療愈的內在力量》——心理學繪本,漫畫多於文字,輕鬆上頭,立刻打起精神。書籍可以打開平放,每一幅插畫都很暖心,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剪下來貼在牆上。


2.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本對話形式的小書,我前後讀過兩遍。你讓光照進心靈就可以溫暖如春,但你就是不願意去迎接光明,其實你以爲的經驗只是固步自封。


3. 《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一個個故事和分析來呈現當代人的心病。作者是浙江大學教授陳海賢,離開了體制和唾手可得的大房子,依然可以很幸福,他也可以教會讀者幸福。


4. 《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很霸氣有沒有?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心,這是你面對紛繁世界的硬核武器。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心理學書籍,頓時開朗,很多人推薦過,但孩子自己從頭到尾讀一遍吧,會有特別大的收穫。


5. 《身份的焦慮》——這本書太適合現在讀了吧。“我們是多麼渴求他人的關注”,而這種渴求導致我們對物質的過分追求,和與他人沒完沒了的對比,使得我們“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無聊”。作者剖析問題也給出了答案,去書中找自己的解藥吧。


6.視頻+書籍:《哈佛幸福課》+《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23集/70分鐘每集。其實很多高等學府都推出過心理學的視頻和書籍,但是還是回到初衷,找到那個最容易上手的,多看幾遍。

希望大家都能通過閱讀和學習讓自己的內心豐富和精彩,學會免疫和轉移負面情緒。

謝謝點贊鼓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