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空間

最早的時候,去鼓樓後面的回民街,要一份炒涼粉、一份酸梅湯;一般情況下,服務員的態度是,你坐你的。等不來服務員,自個就將上桌人餘留的殘羹推向一邊,加上自己督促着喊上一嗓子;會過來一服務員拿着抹布擦一擦桌子,將碗筷收拾一下。端上來的炒涼粉盤子會“咣噹”放在面前,表情連帶上扭身,都有在老家喫“流水席”,村裏幫忙的“相奉”的表情儀態。若不忙,端上碗後的服務員會兩手轉貼在牆上,身子依在胳膊與手背上,兩腿自然的一前一後,鬆弛的支着身子,屁股依靠着牆面,配上只等着“坐席的人趕緊喫”、或是看誰讓幫忙拿個啥的無聊神情。整個就是翻版的--老家喫“流水席”幫忙的“相奉”神情。

這個場景太熟悉了。以至當時的我,瞬間有些恍惚。配上吵吵嚷嚷的人聲鼎沸,頓覺元氣滿滿。老家過事“喫流水席”就是這感覺。猶如,高中時期,班裏吵吵哄哄的氣氛纔算正常,亦能靜心學習;若瞬間安靜下來,倒要擡頭看一下,以爲有啥意外。

生長於八九十年代的人,吵吵嚷嚷、人聲鼎沸、摩肩擦踵的熙熙攘攘人羣環境,自有異常的治癒性。如早市,如袁家村,如白鹿倉……雖通常僅作壁上觀,但看一眼自在自爲的市場,很是有渾然一體的充沛元氣。

這種感覺,每每也會在一大學室友身上充分的感覺到。舒展自在、懨懨熱情、毫無顧忌的來回穿梭招呼,瞅着就覺自帶的、滿滿世俗元氣。愈來愈覺得世俗元氣的好。渾然一體本就是糟粕精華一體,就是元氣滿滿當當。因而,每次姐妹聚在一起,吵吵鬧鬧,毫無顧忌的說話聊天,八卦吐槽,亦是有倏回少年的錯覺。通暢而又無觀的自在,莫過於此。

每每想起,過早給予孩子的規訓,加之於身的禮貌言談舉止及待人接物的提示,不知銷蝕掉多少渾然之氣。哪有精準雕刻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說,糟粕與精華本就渾然一體,一體兩面。又想起小時常聽姥爺說到“成才的樹就不用闊”(這裏闊是砍的意思)。讓其自爲自在的成長,大有原始森林養成的架勢。世俗市井的生機就在於此。

按孔子的說法“禮不下庶人”,小民無需遵從、效仿聖賢的作爲。勃勃生機自然藏於世俗民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