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夠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居然是這類書 爲什麼 讀哪些通識類書籍 如何閱讀通識類書籍

單純從閱讀書籍選擇的角度講,你覺得有成果的人與普通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什麼嗎?

普通人覺得如果想要在某領域出一定的成績,一定要多讀專業書籍,但是日本作家山口周卻在他的《閱讀變現》這本書裏卻告訴我們,精英之所以強於普通人,並不是因爲專業書,而是因爲他們讀了大量的通識類書籍。

山口周大學讀的是哲學、美術史專業,畢業後卻從事諮詢工作,不但在培訓機構當講師,還出版了很多本商業書籍。一個跨界的做得如此優秀,正是因爲他的“高效閱讀法則”。《閱讀變現》這本書正是他高效閱讀法則的總結。

山口周認爲,成年人只需要閱讀兩類書:商務類和通識類。商務類打基礎,通識類塑個性。在這兩類書,他認爲閱讀通識類更重要,通識類書籍更能夠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爲什麼

你可能會奇怪:爲什麼讀通識類書籍會拉大人與人之間差異的。

首先,這是作者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

我迄今爲止遇到的所有優秀人士都在閱讀各種各樣的通識類書籍。

他發現無論是經營管理層,還是自己曾經工作的電通公司裏能夠被稱爲“精銳”的人士,都會閱讀各種各樣的書,有的人甚至在新書剛出版2-3天的時候,就已經讀完了。

其次,通識類書,讀的不是書,是知識和思維。

作者身處諮詢公司,諮詢顧問比客戶所瞭解的企業信息少多了,但是瞭解信息更少的人爲什麼能夠指導瞭解信息更多的人呢?

因爲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是如何鍛煉出來的呢?

閱讀大量的通識類書籍!

閱讀通識類書籍可以拓寬知識的廣度——這能夠讓諮詢顧問們的思維更活躍更有新意。

第三可以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常識類書籍五花八門,讀得多了,會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明白自己的興趣所在,逐漸認知逐漸——認知自己是一個人極其重要的能力。

讀哪些通識類書籍

可能你會問,通識類書籍那麼多,範圍很廣,到底應該讀哪些呢?

作者認爲對於商務人士而言,有7類書能夠獲得意義和啓發。

1.哲學(近·現代思想)

2.歷史(世界史·日本史)

3.心理學(認知·社會·教育)

4.醫學·生理學·腦科學

5.工學(包括計算機科學)

6.生物學

7.文化人類學

雖然只給出了7類,但是範圍其實還是很廣的,所以作者建議從“傳統好書”“有趣的書”開始讀。

如果一本書能夠讓你着迷,能夠讓你產生“有些什麼”的好奇感覺,那這本書一定要去讀,讀這樣的書比那些“有用”的書更有用。

我們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喜歡給自己定目標,但讀通識類書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定目標,尤其是長期目標。只要你覺得一本書有趣或者馬上能用到,或者就是喜歡而已,那就去讀,不要管將來怎麼樣。

如何閱讀通識類書籍

現在讀通識類書籍的人越來越多了,即使都是讀通識類書籍,彼此之間依然會有很大的差異,爲什麼呢?

關鍵就是閱讀的方法。

我們該怎麼讀通識類書籍呢?

讀書就像廚師做菜。廚師要先準備食材,然後將食材進行組合加工,才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美味。

如果只是閱讀,輸入的只是知識,也就是原料而已,毫無用處,畢竟沒有食客會喫沒有烹飪的食物。所以最關鍵的不是讀,而是讀後要能夠與工作相關聯,把讀書獲得的知識和感悟用到工作中。

作者給出了諮詢顧問的“三遍”閱讀術,也稱爲製作信息“魚籠”的讀書筆記法。

第一遍:畫線

說到畫線,幾乎每個閱讀的人都會做,看到重要的、自己在意的地方就畫線標註出來。不過這只是作者說的第一種——常規畫線。

作者認爲畫線分爲三種類型,除了常規畫線,還有指定開頭·結尾的畫線。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有時會遇到整段內容都很有感覺的,有的人會只畫關鍵詞。作者認爲,只畫關鍵詞,後續閱讀或者摘錄的時候,就要再花時間思考哪些部分是重要的,太低效了,不妨整段標註。

但是整段畫線又會顯得很亂,看着不舒服,所以作者建議:

開頭部分我會以O爲起點畫一個→符號,末尾是以O爲結尾點畫→符號。

只標註首尾,但能夠通過符合知道自己在意這一段的文字,還不用全段畫線,簡潔而清晰。

我小時候寫作文,老師說如果是整段或者整句錯誤,不要畫長橫線刪除,看着亂糟糟的,只要在開頭處左上角和結尾處右下角寫上“井”就可以了。

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標註清晰又簡潔乾淨。

第三種是關鍵詞標註。

雖然作者不建議在整段都喜歡的內容處標註關鍵詞,但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讓自己產生想法的詞,作者認爲這樣的詞可以標,畫個框標註起來就好了。

這三種畫線法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在用,只不過標誌不一樣而已。

我閱讀看到整段重要的時候,我會在首尾加括號;看到特別重要的關鍵詞,會畫個圓圈把它們圈出來。

第一遍做什麼標誌不重要,重要的是篩選出你覺得重要的信息。

第二遍:選出5個重點

讀完書,畫完線,你一般還會做什麼呢?束之高閣還是重溫重點畫線部分?

一本書讀完,我們可能會畫出很多的重點。這麼多重點我們也記不住,而且如果畫完線就把書放到書架上,這本書對我們而言,也沒有太多價值,因爲畫線的部分很快就忘記了,之前投入閱讀的時間也浪費了。

作者是怎麼做的呢?

無論我對多少內容畫線,放入“魚籠”的基本也只有5個部分,最多也只有9個部分。

作者是進行摘抄,收集內容。

摘抄爲什麼要限制數量呢?

作者認爲,如果摘抄內容過多,會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會影響後面最重要一步工作的心力。

所以,第二步一定要認真篩選要摘抄的內容,根據自己認爲的重要性給他們排序,然後選擇不超過9個部分的內容進行摘抄。而且每個部分摘抄時間不超過1分鐘,摘抄完一本書的時間要控制在10分鐘內。

第二步摘抄不僅是爲後續服務的,還可以讓重要內容在自己腦海生根。

第三遍摘抄。

第三遍作者認爲還是摘抄,但我認爲概括爲“延展”更精準。因爲第三部分的工作是將思考摘抄的內容與工作的聯繫。具體有三步:

感到有趣的部分

爲商務工作和實際生活所帶來的啓發

具體行動的假設

感到有趣的地方其實就是我們閱讀時產生”哦“的感慨而摘抄的內容,這個工作我們在前兩步已經完成了。

第二步思考“爲商務工作和實際生活所帶來的啓發”,就是將摘抄的內容與實際生活、工作聯繫,關注理論的應用。這裏“只要記錄一下注意點或者靈光乍現的內容即可”,因爲最重要的是第三步——針對受到的啓發和提示,設想並且計劃接下來的具體行動。

讀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閱讀,而是將閱讀獲得的知識和感悟活用到工作中,重點是“讀後”.

經過這三步,一個“魚籠”基本完成了,但是作者還建議給“魚籠”增加標題,這樣能夠提高我們對信息的敏感度,以後遇到同一主題的內容就能夠有意識的收納到“魚籠”裏,不斷擴充“魚籠”了。

閱讀是一門技術活,不是簡單地把一本書讀完就可以的,活用讀過的書纔是目的。

這個方法不錯,記得去試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