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個人成長必須避開4個認知陷阱 原創 過分崇拜權威 最重要的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過度關注應用科學 認爲自己缺乏能力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常說,“告訴我會死在哪裏,我就永遠不去那裏”,乍一聽像是開玩笑,其實暗示了他學習的祕訣:如果你想知道怎麼成功,那就先去知道怎樣就會失敗。

對於我們而言也是如此,不僅要學習如何快速成長,還要學會避開阻礙成長的障礙。

學會避開成長阻礙比掌握如何成長的方法更重要。避開阻礙重要且首要的是要避開認知上的阻礙。

要避開哪些認知阻礙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現代神經科學之父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在他的傳世之作《學習的方法》中給出了方向。

《學習的方法》是卡哈爾多年研究成果和思考心得的彙總,是暢銷100多年的作品。此書一出版就轟動了西班牙,後被譯成多國語言暢銷至今,是很多國家大學生和青年學者必讀書目。

《學習的方法》作者在開篇就給年輕的研究者提出了需要避開的四個認知陷阱:

過分崇拜權威

最重要的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過度關注應用科學

認爲自己缺乏能力

雖然作者是寫給年輕的研究者看的,但是這四點對於關注個人成長的小夥伴也非常有借鑑意義。

過分崇拜權威

人們對權威總是抱有一種天然的尊重和崇敬,這是非常正常的,這源於一個人的個人修養和謙虛好學。

崇拜權威,可以讓我們以權威爲榜樣,模仿榜樣,學習榜樣,獲得快速成長。但是,如果過分崇拜權威,則可能物極必反。

作者認爲:

這種想法在一個新手的頭腦中佔據第一的位置,就會立刻削弱起創造力,阻礙其原創性工作的進行。

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大神級人們,面對這些大神,我們需要尊敬,但是不能過分崇拜,否則有可能因爲盲目尊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之前學寫作的時候,認識一位老師,這位老師寫作非常厲害,很多學員都把她當作偶像,想像她一樣厲害。

後來這位老師玩幣,很多小夥伴覺得“老師都買了,絕對不會錯”,然後跟着一起買。

有一位小夥伴跟我關係還不錯,問我要不要一起買。我說這個我不懂,她勸我“老師都買了,一定沒問題”,結果不到一個月就出問題了。據說後來羣裏一片謾罵聲,都說是因爲相信那位老師,覺得跟着她總沒錯纔買的。

權威只是某一方面比我們專研的早,研究的深入透徹,不代表他什麼都懂,即使在他專注的領域,也有很多未知的內容。

對於權威,我們要做的,不是崇拜他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是瞭解他是如何一步步成爲權威的,學習他成長過程中的努力、堅持、選擇、方法等,即使如此,還要看是否適合自己。

最重要的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很多年輕的科學家覺得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可研究的了,需要研究的內容基本上都已經被前輩科學家研究的差不多了。這跟我們很多人在做個人定位時的情形相似。

遇到過好幾位小夥伴,幫助他們梳理定位的時候,總會說“這個已經有人做了呀,已經沒有辦法再細化了”。似乎所有的定位都被別人佔領了,自己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但是事實證明,永遠都有未被髮掘的領域,無論是科學還是個人定位。

如果新手甘願承擔起收集那些被聰明的發現者所遺忘的細節的工作,他一定會通過研究這些所謂細緻末節的東西,獲得強大的鑑別能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從而運用這些能力成功的解決重要的問題。

作者建議年輕的科學家從細微處入手,找到可以研究的方向,我們做個人定位也是如此。

可能有人做了某個方向,做得也很不錯,但是你可以把定位繼續細化,專注某一個細節做到極致,這樣你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啊。

之前有一位小夥伴想做朋友圈,可是又覺得有幾位大佬已經做這一塊了,實在沒有辦法以朋友圈打造做爲自己的定位,讓她細化定位,她說實在沒有辦法細化了,沒辦法了,然後就放棄了。

真沒辦法嗎?其實不然。

另一位也想做朋友圈的小夥伴,梳理之後她的定位就是專做朋友圈小視頻。教人做朋友圈小視頻成爲了他的副業。

還有我自己,現在的定位之一就是朋友圈美學師,這也是朋友圈打造中一個細分的小點。

未知世界有一個又一個祕密等待我們發現,個人成長方面也有一個有一個課題等待我們去探究,關鍵是我們要學會:

1.用全新的思想分析問題

用全新的思想分析問題,才能摒棄偏見,看到新的可能性。

2.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看看有沒有新的發力點

3.找到自己的特色,將個人品牌打造與個人特色結合

作者說:從沒有什麼不值得聰明人勞心費力的細枝末節,只有其智力不足以徹底參詳微小世界的研究者。對於我們而言,從沒有完全被佔領的領域,只缺乏發現細微的眼睛。

過度關注應用科學

作者認爲人們往往重視應用科學而忽視理論科學。其實這兩者之間所謂涇渭分明的差別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小夥伴特別重視方法應用而忽視理論學習,動輒就問有什麼方法嗎?如果給他們講理論,就會說,我不關心什麼理論,理論又沒有什麼用,又不能幫助我解決問題,我只想知道方法,只想知道你是怎麼做的。

作者認爲:

在你貶損某種事物之前,先站在客觀的角度思考一下他的優點,不要認爲他不重要,從而分散應有的注意力,影響正常的分析。

在摒棄理論之前,一定要想想理論的重要性是什麼,有什麼優勢,爲什麼有人會強調理論很重要。更何況哪有什麼完全脫離理論的方法!方法與理論一直是相輔相成的。

美國著名的體驗式學習大師大衛·庫伯(David Kolb)提出過一個非常經典的經驗學習模式——庫伯學習圈,也稱爲經驗學習圈理論。

這個學習理論應用非常廣泛,效果非常好,它就十分重視將習得的體驗、方法概括爲合乎邏輯的概念然後再到實踐中應用。

我們常說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方法背後的理論,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方法,才能做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才能真正地把這個方法變成自己的方法。

理論重要,方法也重要,理論和方法統一更重要。

認爲自己缺乏能力

很多人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會認爲自己缺乏能力。作者認爲有些確實能力不足,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習慣性地將“無能”與自己學習和理解的緩慢、偶爾的懶惰、缺乏耐心,或者決判力這樣的品質等其他原因混淆起來而已”。

每次聽到有人說“我基礎差跟不上別人”“我不如別人”“我沒有別人的.....”“我就做不到....”這樣的話,我就特別生氣——怎麼還沒有開始努力,就認爲自己沒有能力呢?

《無限可能》告訴我們“給自己預設的上限不一定是個人的極限,有可能是需要克服的障礙,需要拋諸腦後的束縛。”所以,每一個想要成長中的人一定要打破“我不行”“我能力不足”這樣的束縛。

1.轉變觀念

當出現“缺乏能力”的念頭時一定要考慮兩件事情:

第一,是否有證據證明面對這項任務,你確實有所欠缺或存在問題;

第二,這些證據,是真實的還只是你內心批評、質疑之聲扭曲後的僞證。

2.提高對個人能力的評估

要想打破“我不行”的限制,還要學會提高對個人能力的評估,具體也可以從兩個方面着手。

第一,做一件別人覺得難度大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優勢和才能,去做一件別人覺得難,但是對你來說還能接受的事情,堅持去做。

可以是閱讀、運動、烘焙、斷舍離、早起等等,試着堅持去做這件事情。

當你堅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會不知不覺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這份成功的喜悅與成就感會提升你的自信。

第二,做一項自己覺得難的事情。

羅賓.夏瑪所說“不是因爲某件事很難,你纔不想做,而是因爲你不想做,讓這件事變得很難。”當我們能夠突破心理障礙,嘗試自己覺得難的事情,就是在成長。

做自己覺得難的事情,最壞的結果就是失敗,即使這樣,你也邁出了第一步,也是成功。更何況,說不定你就成功了呢。

3.其他注意點:

除了上述方法,想要解決“缺乏能力”這個限制,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捨棄與主目標無關的行動。意志堅定的朝着目標前進。

第二,儘早開始自我訓練,越早越好,不要等到自己大腦神經細胞可塑性退化的時候纔去努力。

第三,相信自己雖然速度雖然慢一點,但是一樣可以做得很好,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只不過是一個“做事遲緩”一個“行動迅速”。

除了打破認知限制,還要知道能力都是可以勤奮培養出來的,即使某種能力天生的缺乏,也可以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進行補償。

亨利·福特(Henry Ford)說:“無論你以爲自己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你都是對的。”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一定要相信自己“我可以”,如果有人能夠做到,你也可以。

思維影響行爲,行爲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希望你能快打破思維限制,跳出認知陷阱,快速成爲更好的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