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學習之法》 序和前言金句和解讀

整理版發佈在豆瓣:墨語whisper

華爲學習之法:賦能華爲的8個關鍵思維(華爲工作法系列)
鄧斌
39個想法

◆ 讚譽

1-學習的目的是爲實踐應用。2-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更準確的直接本質。3-以終身爲時間單位去學習,通過實踐,實現“反熵增”也就是變有規律,有原則,有邏輯,有發展的狀態。

我認爲華爲學習之法至少包括以下三點:首先,學習的目的是實踐;其次,要科學地學習,洞察事物的本質,掌握並踐行科學學習的方法;最後,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終身學習反熵增。

我認爲華爲學習之法至少包括以下三點:首先,學習的目的是實踐;其次,要科學地學習,洞察事物的本質,掌握並踐行科學學習的方法;最後,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終身學習反熵增。

爲什麼物種的變化歷經十幾萬年,幾百萬年,而人類的進步去僅僅幾千年。差別就在主動和被動,當被動去適應變化的時候,你的能力就會被變化所限制,被侷限於那個框架;但當你主動尋求的變化的時候,你完全可以用框架外的力量提前打破變化的限制。

農業社會限制的因素是人力,工業時代就用機器打破人力的限制;實體行業被地形所限制,網購行業就是物流打破地形的限制。

如果說物種的進化是被動的,那麼企業作爲一個有主觀意志,可以主動改變自己的業務組合、管理體系甚至文化基因的有機組織,要想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並生存和發展,就需要主動進化,而學習就是最好的進化手段。

如果說物種的進化是被動的,那麼企業作爲一個有主觀意志,可以主動改變自己的業務組合、管理體系甚至文化基因的有機組織,要想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並生存和發展,就需要主動進化,而學習就是最好的進化手段。

◆ 推薦序一 華爲學習之法的變與不變

實踐是爲了更好地認知,新的認知又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概括而言,學習是爲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具體而言,學習是爲了發現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並應用規律、駕馭規律、超越規律。

要學習管理,首先必須明白管理的本質是一種實踐,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企業的本質,就是對內激發團隊,提高效率,產生更大的生產力;對外爲客戶創造價值或者創造客戶。

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你就會比別人快一步;你做到比別人做不到的,你就會又快一步。

走路的時候,一兩步可能就是一兩米,坐地鐵的時候,一兩步就會是一個站臺,月球上,一兩步就是一個歷史與里程碑。

有的事物或規律本來就客觀存在,但是無人洞察。

有的事物或規律本來就客觀存在,但是無人洞察。

好的理論,都是可以應用於方法的;好的方法都會服務於實踐;好的實踐都會有好的結果的。 這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出現差距的原因。

只有超越套路,不斷實踐底層方法論,方法論才能被活學活用,理論和實踐纔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企業才能成爲學習型組織。

只有超越套路,不斷實踐底層方法論,方法論才能被活學活用,理論和實踐纔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企業才能成爲學習型組織。

終身學習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反熵增。無論組織還是個人,保持學習的空杯心態,主動把自己的水位放低,持續反思和總結,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纔有學習進步的可能。

◆ 前言 華爲如何學習別人

將自己與其他人相對比,有兩個方面侷限,一方面是將自己的天花板被比對的那個人限制,另一方面是將自己的注意力過度關注在對方,從而影響自己的發展。

大機會時代,對每個人都提供了機會,唯有一個要求:向一切優秀的人學習。學習別人優秀之處,不要總拿我們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以後我們的對手就是自己,這要成爲一種文化,這就是哲學。——任正非

大機會時代,對每個人都提供了機會,唯有一個要求:向一切優秀的人學習。學習別人優秀之處,不要總拿我們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以後我們的對手就是自己,這要成爲一種文化,這就是哲學。——任正非

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需要不斷被強調的,個人的目標和原則也是需要不斷的提醒的。

《華爲管理之道:任正非的36個管理高頻詞》是“學習華爲三部曲”的第一部,其靈感源於我的一個觀察:企業家口中的高頻詞其實就是其管理思想的要點。

《華爲管理之道:任正非的36個管理高頻詞》是“學習華爲三部曲”的第一部,其靈感源於我的一個觀察:企業家口中的高頻詞其實就是其管理思想的要點。

盯着成功的結果而沒有成功的過程,唯一的結果就是慘敗而歸。因爲對方很多隱性的努力和改變不被我們看到。

《華爲成長之路:影響華爲的22個關鍵事件》是“學習華爲三部曲”的第二部,其靈感源於我的另一個觀察: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學習華爲的現在,而是在學習華爲如何走到現在。

《華爲成長之路:影響華爲的22個關鍵事件》是“學習華爲三部曲”的第二部,其靈感源於我的另一個觀察: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學習華爲的現在,而是在學習華爲如何走到現在。

《華爲學習之法:賦能華爲的8個關鍵思維》是“學習華爲三部曲”的第三部,作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對其格外重視。這本書源於我的一個總結:“學習”,本來是很“柔軟”的東西,但華爲人卻把它變得很“硬核”。

時代的變化,不是僅僅關注你現在擁有什麼,而是你能適應什麼。比如我們經常用的微信,從開始的聊天,到後來的朋友圈,到現在的視頻號和微商。
跟不上步伐的註定被落後。

《華爲學習之法:賦能華爲的8個關鍵思維》是“學習華爲三部曲”的第三部,作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對其格外重視。這本書源於我的一個總結:“學習”,本來是很“柔軟”的東西,但華爲人卻把它變得很“硬核”。

理解華爲學習之法,先從理解華爲學習的目的和本質開始。華爲學習的目的:改變現狀

如果沒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我就不能說自己已經改變了世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訓練場在企業而不在大學,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權威就是成就。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訓練場在企業而不在大學,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權威就是成就。

我們是否也需要經常審視自己,我們參加的課程,學過的書,是否給我們帶來了改變,帶來的進步。

華爲自身的學習實踐反覆驗證了這一觀點:如果不能改變現狀,學習沒有任何意義。

華爲自身的學習實踐反覆驗證了這一觀點:如果不能改變現狀,學習沒有任何意義。

我想這裏的機會驅動成長,不是我們平時認爲的風口,紅利,藍海,一類的機會。 而是發現“差距”的時候叫做機會,比如手機上與蘋果的差距,這是機會;管理上與IBM的差距,也是機會。 這種機會就是自己有優秀者和最優者縮短差距時機。

可怕的不是有差距,而是將這種差距當做理所當然。

這個模型的起點是“差距”,其核心思想是,戰略是由不滿意/不滿足激發的,是一種對現狀和期望業績之間差距的感知,而戰略思考的整個過程始終以縮小差距爲目標,貫徹從戰略到執行的一致性邏輯思考。這種意識到“差距”而謀求改變的思維,非常符合任正非的經營觀——機會牽引成長,而非資源驅動成長。

這個模型的起點是“差距”,其核心思想是,戰略是由不滿意/不滿足激發的,是一種對現狀和期望業績之間差距的感知,而戰略思考的整個過程始終以縮小差距爲目標,貫徹從戰略到執行的一致性邏輯思考。這種意識到“差距”而謀求改變的思維,非常符合任正非的經營觀——機會牽引成長,而非資源驅動成長。

王陽明先生的心學裏的知行合一理念裏的關鍵之一就是將所學能夠成爲所用,讓所知成爲所行。

麻省理工學院所倡導的學習理念,“知識管理的價值不依賴於知識或者信息技術,而是組織成員對知識的應用”

知識,只是知道而不會應用,頂多算做信息。

麻省理工學院所倡導的學習理念,“知識管理的價值不依賴於知識或者信息技術,而是組織成員對知識的應用”

麻省理工學院所倡導的學習理念,“知識管理的價值不依賴於知識或者信息技術,而是組織成員對知識的應用”

華爲學習的本質:不是獲取知識,而是達成共識

個人學習主要是爲了獲取新知識,拓展認知邊界;但企業學習的核心訴求不在於此,其本質是爲了達成共識。

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中也提及到了類似的理念,全員經營。道理與這裏的達成共識是相通,都是用整個企業的力量形成合力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企業學習的首要目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達成共識。而這個共識,應該是老闆期望的共識。在將任何不利於達成老闆期望的共識的思想引入企業時都要慎之又慎,否則企業內部思潮湧動,無法聚焦共同目標的達成。

企業裏的學習,是以完成企業目標而進行的學習,所以必須有目的性和統一性。 個人學習的自由發展與企業學習目標專學之間一致的部分,就是企業需要達成的共識。

企業學習的首要目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達成共識。而這個共識,應該是老闆期望的共識。在將任何不利於達成老闆期望的共識的思想引入企業時都要慎之又慎,否則企業內部思潮湧動,無法聚焦共同目標的達成。

企業學習的首要目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達成共識。而這個共識,應該是老闆期望的共識。在將任何不利於達成老闆期望的共識的思想引入企業時都要慎之又慎,否則企業內部思潮湧動,無法聚焦共同目標的達成。

第一個問題:既然您想學習華爲的管理,那麼此前一定對華爲有所瞭解,作爲老闆,您怎麼評價華爲?第二個問題:華爲管理涉及的面很廣,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學習,在接下來的兩天內訓課中,除了前期人力資源總監和我交流確定的課程大綱,您特別希望我向您的管理者們解讀華爲的哪些方面?第三個問題: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禁區”,您覺得在接下來的兩天內訓課中,哪些話題比較敏感,希望我儘可能淡化?

第一個問題在於有意識的建立對於華爲這個企業的評價,最大化弱化與華爲對比的自卑感。
第二個問題在於找到自身企業需要在華爲身上學習的地方,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企業需要補足的地方,而不是華爲優秀的地方。
第三個問題在於結合自身企業的情況,找到不適用華爲企業方法的地方,除了降低對於華爲的心理過高評價,也是將注意力再度迴歸到企業自身的上。

因此這個三個問題的核心不是在於華爲這個企業怎麼樣,而是我們的企業未來要怎麼樣。

我爲什麼問這三個問題?就是爲了準確把握企業老闆的真實戰略意圖,讓華爲的領先管理思想和優秀經營管理實踐爲企業所用,而不是本末倒置,不是讓企業管理者因學習華爲而自卑。

我爲什麼問這三個問題?就是爲了準確把握企業老闆的真實戰略意圖,讓華爲的領先管理思想和優秀經營管理實踐爲企業所用,而不是本末倒置,不是讓企業管理者因學習華爲而自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