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第十二》通覽:一應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

《論語·顏淵第十二》通覽:一應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

《論語·顏淵第十二》一章,以曾子的話作爲末篇來點題。曾子講“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將學而爲人進一步引向“學而爲仁”。

認真分析孔子的一生,無外乎八個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直接指向知,指向智慧。誨人不倦直接指向仁,指向情感。知與情的中和統一在孔子身上得以體現。

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實際上是對曾子對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自我解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所以君子爲學,當以文會友。一切爲學都有直接和間接的目的,孔子認爲爲學即爲人,而“仁”實際上是解決人與人之間一應問題的解決方案。

“仁”字拆開來看,由“人”和“二”構成。孔子講的“仁”,實際上是以“我”爲出發點的二人關係。孔子講“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孔子將人類社會中以“我”爲出發點的二人關係主要概括爲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這些二人關係中,生髮出孝、弟、忠、信四種維持二人關係和諧的準則。這些準則,用一個字概括就是“仁”。從“我”出發的孝、弟、忠、信,像是爲對方考慮,實際也是爲自己考慮。所謂“古之學者爲己”就是樸野天然的爲了自己而自發的遵循孝、弟、忠、信的準則,所謂“今之學者爲人”則是指今天的學習者從爲社會、爲他人的目的而遵循和恪守孝、弟、忠、信的準則,從而完成“學而爲人”的修煉。

“仁”不僅是一應以“我”爲出發點的二人關係的解決方案,實際上也是孔子認準的個人與社會關係問題的解決方案。

《論語·顏淵第十二》開篇講“顏淵問仁”。顏淵所問之“仁”,實際上就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何謂“克己”,實際上就是收斂與剋制自己本能的欲爲之心,適當的在本能的欲爲之心中加入理性的當爲之心。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時,適度的考慮對方的感受,按照對方雙發所樂見的規則行事便是克己。所謂“復禮”,實際上是遵循前人從天地秩序中所體會到、約定俗成的規則。孔子堅信,體察“仁”,複習“禮”,是一應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

孔子是天下第一等的老師,顏淵便是天下第一等的學生。一句“請問其目”,引出了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詳解。一句“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表明了自己終生實踐的決心。

以下“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司馬牛問君子”、“子張問明”、“子貢問政”、“子張問崇德辨惑”、“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子張問政”、“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子張問士之達、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樊遲問仁”、子貢問友,說到底都是在藉助弟子、時人與孔子的對話,進一步說明“仁”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方案。

實際上,不單單中國人面臨一個解決社會種種複雜問題的問題,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生在人世間,便難免要面對和解決這一問題。釋迦摩尼、耶穌、穆罕默德無不因爲人類貢獻出了一套解決方案而聞名於世。這三位聖人的解決方案表面相異,實際都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再造一個想象世界,通過兩個世界的因果關聯來解決當下世界的問題。

只有孔子從現實世界出發,努力在現實世界中倡導和建樹孝、弟、忠、信、禮、樂等理想社會的應有之義,直接將未來世界表現在當下的社會中。

“仁”是孝、弟、忠、信、禮、樂的邏輯基礎,是一應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