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钝感|论修行者在“天地境界”之前与之后的两个阶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于《论语·述而7.22》)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自反”的精神,源于一种:敏感

↑这种‘敏感’,对于个人早期培养‘君子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这种‘敏感’,即便在个人基本养成‘君子人格’,既:个人的‘君子人格’初步形成之后......(↑这种‘敏感’)也依然对于君子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7.22》)的道理。

↑道理是这样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同上)是说‘我们能从他人身上、他人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中,攫取到使自己臻善的经验’。

↑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于《论语·述而7.22》)的真意。

道理是↑这样的。我们“利用”他人......使自己的观念,使自己‘面对这一切......的心态’日趋臻萃臻善。这种“利用”,需要一个人天生对外界的高度敏感

而,这种‘敏感’,在培养‘君子人格’的早期;既:‘君子人格’尚未成型时,←这种敏感,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痛苦

就像孟子所说的,“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出自于《孟子·离娄下》),实际上,↑这种“自反”,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在一个人的‘君子人格’尚未成型之际,既,在“修身”(“修身”,出自《礼记·大学》)阶段,你还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什么’,以及,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儿。

↑在这个阶段,外界的无礼,外界的“横逆”(“横逆”,出自《孟子·离娄下》)对有志于“修身”的‘敏感’的你来说,←这种遭遇,它是一种:羞耻,羞愤,以及羞愧的。

很难受,很痛苦。因为你觉得,你觉得:那无礼,和“横逆”(出自,同上)是冲你来的。

你觉得,那无礼,和“横逆”(出自,同上),是你的“错”。你认为,“你有错”。

↑这是一个‘敏感’的,有志于“修身”但‘君子人格’尚未成型的前期、或者叫:早期修行者的通态、常态。

不仅你有这个问题,孟子自己,也有↑这个问题。孟子自己化解,就是:我先改,我改了,你还对我无礼的话,那我告诉我自己‘你就是个畜生’(既:“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出自于《孟子·离娄下》)。

↑孟子是↑这么安慰自己的。(孟子)很可爱。“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说明,孟子还真是一个可爱的人。

他(既:孟子)懂得自我安慰。实际上,对早期的有志于“修身”成‘君子人格’的‘敏感’修行者来说、来讲......

我们天生自带的↑这种‘敏感’,在修行路上,虽然就像“皮鞭”一样,不断鞭挞我们前进、前进......就结果来说,我们中的一些人,包括我自己,也终于‘成仁’,了。

但是,↑这一路被皮鞭鞭挞的痛苦,也真是痛苦。

无奈,↑这就是‘敏感’的副作用。(‘敏感’)虽然能鞭挞你‘成仁’,但,你在‘成仁’之前所要经历的身心的折磨,与痛苦,也是历历在目,清晰明澈的。

↑这源于:自卑。‘敏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督促修行者不断完善、不断修炼,“锤打”自己的气质,使自己朝着‘更明亮的目的’前进......

同时,‘敏感’,也譲你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备受折磨,与煎熬。

因为你太敏感,你总会想:那些无礼,和“横逆”(←“横逆”,出自《孟子·离娄下》)是不是“冲我的”......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改善’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早期的修行者,某种程度上讲:是被恐惧,赶着走的。

↑道理是这样的。说到底,‘敏感’、自卑,也和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有着直接、且必然的联系。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少孤”。就是说: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这点,和我很像。我八歳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

孟母三迁”,←可能是个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孟母,为什么“三迁”;孟子父亲如果在世的话......那么孟母不需要三迁

父亲是木匠,孟子未来,很可能也是个木匠。

父亲是瓦匠,孟子未来,很可能,也做个瓦匠......等等,等等。

孟子父亲如果活着,孟母不用“三迁”。“孟母三迁”是因为孟子的父亲不在了,死了,所以孟母希望‘孟子能够在她(既:孟母)认为的有可能能够成为她(既:孟母)眼中理想型男人的环境下成长’;故,孟母才三迁。

↑道理是这样的。《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后丧逾前丧,就是:办理后死者(既:孟子母亲)的丧事所花的费用、或规格要超过先死者(既:有可能是孟子的父亲)。

↑叫:后丧逾前丧(←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公孙丑下》同样记载:“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木若以美然”(出自,同左),说明孟子下葬母亲时,棺椁的奢侈程度

综上所述,(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孟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后丧逾前丧木若以美然。同时,孟子或的确是在母亲的培养下长大的。

孔子,是在母亲的培养下,长大的。既:“孔子少孤”(←出自《礼记·檀弓上》),孟子,也是在母亲的培养下,长大的。

我,也是在母亲的培养下,长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自卑+敏感,大抵是↑这类孩子的通病。

用今天的话说:“单亲家庭”。那,单亲家庭的孩子,若想要出人头地,那一定得特别、特别优秀才行。古往今来,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数不胜数。

但,若想像孔孟一样,出人头地,除了在‘敏感’所带来的痛苦中,挣扎、仿徨,以外,还要在这无尽的黑暗中,努力‘向光奔跑’,才行。

↑道理是↑这样的。所谓,能出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实我们无非是‘罢恐惧当成了动力’。

而非,被恐惧吓的,原地不动,或屈服恐惧。罢恐惧当成动力和屈服恐惧最大的区别,就是:天生的‘气质’够不够‘清’。

够‘清’的话,你一定能‘朝着光走’;那么恐惧,就成了你的:老师。

‘敏感’,就成了你‘见光’前,最大的:利器。

孔、孟,我,←我们都是↑这样的人。既:天生够‘清’,且罢‘敏感’当成‘划破黑暗的利器’,并把‘恐惧’,作为己的:老师

而。不够‘清’的人,甚至还在单亲家庭,那‘想见光’,就有(一定的)难度了。←道理是这样的。

所以说,自卑,而引起的‘敏感’,对于我们这类人(既:天生够‘清’的‘敏感者’)‘成仁’之前的前期修行来说、来讲的话:

‘敏感’就是我们‘切割、划破自身黑暗的利剑’。

我们每一个‘成仁’的人,双手都沾满了自己的“鲜血”

↑这是真的。但,↑这种情况在‘成仁’以后,就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7.22》)的钝感

既:我‘如是’,且‘平和’看待这一切......我不再因为聼到一句恶语,就疑神疑鬼的想:是不是我哪做错了?

↑我不再想:是不是我的错。因为我着实的具备了‘理性’,找到了‘理性’;因为我著实的、透彻的‘证到’了:‘中和’、‘中庸’、‘平和’的境界。

所以,我不再想“是不是我哪做错了”。我很好,我‘如是’的,看待这一切......

当我‘如是’的,看待这一切的时候,←这就是:“仁”的“天地境界”,←这就是:钝感

当我‘钝感’的,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不是没有好恶,我发现,我依然有好恶。

我想,↑这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出自《论语·里仁4.3》)的道理罢。在‘钝感’的前提下,我依然能够觉知“善者应从之,不善者应改之”,←的分别,我依然能够“踩着”他们,不断的臻善’、臻善’。

↑我想,↑这就是我‘天生敏感’,的原因罢。

虽然我已不再害怕,不再恐惧;但每当上街散步,我依然能够“择其善者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7.22》)。

没有“老师”,我看人人都可能是我的老师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八月廿二 于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