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記錄者的三重困境(上)

凡時間記錄者,必經過三重之境界。

第一境,認識自我。每天如實、客觀地記錄自己做了哪些值得一記的事情,記錄較長一個時期後,從記錄中分析找出哪些事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自己需要去做的,甚至哪些是在浪費時間的事情。除此之外,通過時間記錄對自我產生的認識,還包括精力水平、能力、效率、自控力、具體的時間分配比例等。

通過時間記錄和統計,量化自己的行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和直面一個真實的自己。然而,「瞭解」需要耐心,「直面」需要勇氣。

很多人記錄沒幾天就放棄了,一是沒有耐心等待一條條記錄不斷積累、生根發芽,直至產生有助於認識自我的洞見;二是記了幾天發現自己真沒啥「值得記的事」,羞愧得沒有勇氣再記錄下去了。

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許多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可更常見的情況是——

許多人耐心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努力;許多人根本不懂得「慢就是快」;許多人知道「慢就是快」,但也根本做不到。

在第一重境界裏,缺乏耐心和勇氣是一個時間記錄者的困境。你遇到過麼?我沒有,這一重境界用幾個月時間順利達到了。

第二境,找到意義。人的本質是時間的堆積。你的時間花在了哪裏,你就成爲了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時間想花在哪裏,你就將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對自己有一個相對客觀清醒的認識之後,我們便開始從這些記錄和對自我的認識出發,試圖找到生活的意義。

這一重境界,可能會卡住很多人。

你想活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最想把時間花在哪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你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和充實感了麼?這個意義(或者說目標)拆到長、中、短期,各是什麼?

儘管我們通過幾個月的時間記錄稍微認識了自己,似乎還是很難回答這類問題。我們還需要更久的時間記錄去探索。

但是,僅僅只是如實、客觀地記錄時間,在這個階段就不夠了,我們還需要加上:「主動思考」和「調整行爲」。要多去思考上面這類問題,並嘗試寫出答案;要根據自己的答案,調整自己的行爲,然後通過回顧對新舊行爲的記錄和數據分析,驗證給出的答案是否讓自己滿意;不滿意,繼續主動思考,繼續給出新的答案,繼續調整行爲,如此一輪一輪下來,直至找到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後也許仍不會改變,也許會改變;但不管怎麼說,在目前的認知水平下,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你對這個答案滿意並篤定,那這一重境界也算達到了。

在第二重境界裏,缺乏主動思考和行動力,是一個時間記錄者的困境。你遇到過麼?我也沒有,因爲在開始記錄時間之前,我就是一個不斷琢磨這類問題的人。這一重境界又用幾個月時間順利達到了。

從2017年底我開始記錄時間,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到2018年底做全年時間記錄總結時,實際上我已經比較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

第三境是,找到實現意義的路徑。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世界很不確定,生活變化太快,社會規範和外部壓力如影隨形,讓你總是來不及思考和適應節奏,就得匆匆投入一輪又一輪的戰鬥。你的付出不總是有回報,你願意非常努力,但卻不知道該如何發力。

在達到第三重境界的過程中,需要處理的變量太多,困境至此變成一個複雜多維的難題。僅僅靠「耐心」「勇氣」「主動思考」「調整行爲」這四個已知量,似乎很難代入「時間記錄法」這個方程式中找到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