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好

10月假期,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觉得挺有意思,也挺有启发的,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咨询,也有很多帮助。


从这本书上,我领悟到的:

1. 改变的第一部是“愿意”,即来访者自身有愿望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发自内心,外力的控制或压力下的咨访,起步就不对,“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2. 面对来访者的现状和困扰,首先要收集一些资讯,如果从这些资讯中,可以看到来访者的卡点,那么咨询师就可以和来访者共同设立咨询目标,将目标聚焦在,通过来访者自身的改变来增加对当下生活的策略。

3. 从时间线上探索,设立结构,第一步:探索原生家庭-和父亲的关系、母亲的关系、铁三角的关系等,第二步:探索和自己的关系;第三步:探索和他人的关系。

4. 咨询结构化,可分次进行,每次都尽可能做到:带着问题来,带着资源走。

5. 咨询有效的关键点:让来访者意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从受害者转变成责任者转。

6. 来访者的改变,不是由于咨询师给了答案和解药,而是经由咨询师的引导,让来访者自己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引导来访者进入到“成人状态“。

7. 咨询师的生命状态和人格魅力对于咨访效果、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养成的就是全身心的倾听。

8. 咨询中,学习和成长一直是双向的过程,不仅来访者得到了成长,咨询师同样也在成长,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


十次咨询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第一次:主动改变,确定意愿、价格、咨询时间等。

2. 第二次:情绪温度计,从情绪、感受上引发出“儿童的自我状态”。

3. 第三次:探索“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情感的运作会引发“行为”,而父母受其家族基因、价值观、夫妻关系、观念等的制约会呈现出不同的应对行为,在一次次的行为-应对-行为中,孩子在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策略,蛤蟆的生存策略是:面对他人的指责、控制,会感到愤怒但不会和对方直接冲突,而是隐忍,感到自己悲惨、内伤。

4.  第四次:原生家庭的探索,来自爸爸,祖父,妈妈,外祖父的压力(人格特质),让蛤蟆感到了压抑、悲伤、无助、郁闷,这些让蛤蟆愤怒,它用顺从,包括取悦(炫耀)、道歉来适应,也是“适应性儿童“的表现。

5.  第五次:探索愤怒。作为适应性儿童,我们要处理父母愤怒、自己的愤怒,这一点非常值得探索,蛤蟆先生处理自己的愤怒惯用的方式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注:儿童释放愤怒的表现,从弱到强,依次为: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

6. 第六次:老獾劝蛤蟆放弃董事这件事,又一次引发了蛤蟆的愤怒,然而它的愤怒很快就转化为“悲惨”,苍鹭说,是蛤蟆与老獾共谋了PLOM-可怜弱小的我。而老獾是处于“父母的自我状态”里,它是蛤蟆挑剔型父母的化身:爱批评人、易怒、严厉、挑剔、对了人评头论足,而蛤蟆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评判里,实际上,蛤蟆对自己异常的严苛,它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挑剔自己。苍鹭说,“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7. 第七次:人格的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父母(基本上都是挑剔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成人(在成人状态里,才能用理性思考当下的事情,可以计划、思考、行动,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儿童(体验童年的感受,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的情绪)。这次咨询,让蛤蟆意识到,相比责怪(责怪,是人处在儿童状态里做的事情)可以自我负责任,做出新选择,自己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

8. 第八次:叙述、整合人生故事,从过往的人生故事中,苍鹭让蛤蟆思考:可以学到什么?

9. 第九次:通过人生座标,蛤蟆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脚本,“我不好,你好”,蛤蟆以一个成人的状态向苍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他收回了把苍鹭看作是自己父亲的投射,它意识到再也不用扮演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了,它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10. 最后一次:蛤蟆对苍鹭说,感觉很好,可以给自己打9分,对每一天都有期待,每一天都充满了让人激动的可能。蛤蟆真正的由受害者变成了责任者。它的人生座标处在了“我好,你也好”的位置上,处于这样的人生座标不是静止的状态,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蛤蟆不再依赖苍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